科学技术
“世界在变化 ” 话语简短,却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准确地表明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 而 “ 封闭 ” 、 “ 自我孤立 ” 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发展不协调的现实,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 改革开放 ”。 从 1978年到 1988年期间国内虽有变化,但邓小平认为力度不够,能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才说我们“ 落后了 ”。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中,灭活的病毒是促进两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 :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生产条件温和 发酵工程的特点: 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产物专一 废弃物会对环境的污染小和容易处理 微生物与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份 生产者 ——如:硝化细菌
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是科学技术物化的主要途径。 科技的不断发展会生产出各种不同的新产品。 (五) .高速发展,高度综合,高度细化 : 高速发展 —— 信息爆炸,使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 高度综合 —— 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产生交叉学科 ,形成了跨专业、跨学科界限的综合现象 :生物 +电子 =》生物电子 ; 物理 +化学 =》 物理化学。 这样夸学科的交叉
与技术的 区别 何在。 ( 2)科学与技术有何 联系。 (3)20世纪以来 ,科学推动技术飞速发展 ,导致了哪些 新技术的出现 ? 自学二 科学 认识 自然界 改造 技术 成果 科学理论的发现 成果 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 途径 科学探究 途径 技术设计 自学二 技术发展 推动 A、科学 B、科学 解决 技术难题,从而使技术得以发展。 C、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从
D ABCE FG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 B C E F G 第一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 ), 第三次的是( ) D 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1 2 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20世纪初
1998年 , 珀尔马特领导的超新星宇宙学研究小组 , 以及施密特和里斯领导的High- Z超新星研究小组分别发表论文 , 颠覆了人们对宇宙扩张的传统观点。 这两个小组通过研究遥远的 Ia型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 通常认为 , 这些正在爆炸的星体具有相同的发光度 , 通过测定发光度可以推算出这些超新星的距离。 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出乎预料 , 这些超新星的发光度要小于按照原先给定的宇
•2020年,发射 ___________中国航天第一人 ______ •2020年,发射 ___________宇航员 _______________ 长征号 东方红 1号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杨利伟 费俊龙、聂海胜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神州六号” 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 ? ,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量,努力建立审批与服务、监管并重,审批与责任挂钩的新工作模式,建设开放型和服务型高效政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归并职能。 整合行政审批内部运行机制,归并行政审批 26 职能,将本单位所有行政许可、办事服务项目(包括 6 项行政许可项目和 4 项办事服务项目)归并到行政审批(许可)股。 行政审批(许可)股负责承担行政审批事项从受理到办结全过程工作,包括受理、审核
第二十六条 《办法》第九条第三款所称的“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权; 技术发明的授奖范围不包 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二十七条 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类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
是 《 送子天王图 》。 第 5课时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考点聚焦 能力拓展 方法示例 (3)北宋张择端的 《 清明上河图 》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 5课时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考点聚焦 能力拓展 方法示例 (4)元朝的赵孟,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神品”。 (5)明朝徐渭擅用泼墨,他的画挥洒自如,气势磅礴。 (6)清朝有“扬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