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
3 10.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二、 戊戌变法( 1898 年) (一)公车上书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时间: 1895 年 3.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 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 】 本单元教学,我打算 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 6月 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慈禧太后( 18351908), 1898年 9月 21日发动 戊戌政变 ,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 失败。 三条上谕 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 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 依靠政权力量,以官 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 重工业到轻工业。 畸形发展。 近代工业的 地区分布 不平衡, 部门结构 不合理。 四、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缺乏资金、人才、技术: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 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 历史原因。 传统思想的束缚:
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所以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 3)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洋务运动的成就) •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
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典型例题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 发起了洋务运动 B、 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 领导了辛亥革命 D、 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下列 不属于 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 B. 不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训练新式军队 D.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考点归纳 课题 知识点 基本要求
结局:袁世凯盗窃取革命果实 历史意义: 派别 代表的阶级 学习的内容 根本目的 洋务派 地主阶级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维新派 资产阶级 不仅学习技术,而且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 建立政权统治形式不同 : 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对待清政府态度不同: 保留帝制;暴力推翻清政府 不 同 新文化运动 时 间 标 志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意义
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915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说出中国近代化起步每一阶段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把基本史实穿插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每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分别主要向西方学习什么。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半殖化程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先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四、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 屈辱史 ,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 抗争史 ,它告诉我们
失败原因 阶级阶级维新派作为领导者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 分强大 改革手段和方式存在诸多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 大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贪大求全,急于求成,偏激,树敌过多,畏首畏尾 评价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 度的初步尝试,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