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
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自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和事项做出准确判 断、对会计处理办法和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 据。 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 纳税主体
合理统一,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2]。 新会计准则构建和实施的决策有用导向,能够方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促进财务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进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改善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状,发挥债权人治理机制。 尤其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背景下
种计量属性 ,实现计量基础的多元化。 多元化计量模式势必会影响各期的损益结果。 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而且新准则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废除了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全面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种所得税处理方法与原方法相比要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调整: 借:营业收入( 900 20%) 1 800 000 贷:营业成本( 600 20%) 1 200 000 投资收益 600 000 示例(逆流交易):甲企业于 20 7年 6月取得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 假定甲企业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20 7年 11月,乙公司将其成本为 600万元的某商品以
以及正处于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过程中的主体。 如果证券不公开交易的主 体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则鼓励其自愿按分部披露信息。 (二)次要分部信息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在主要分部报告形式为地区分部时,就次要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如下要求: 以资产所在地为基础的地区分部报告形式,应报告以下信息: 就其对外部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体对所有外部客户的销售总收入的 10%或以上
B 专营权 C 以上皆对 D 专有技术 ( A )是指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 A 专有技术 B 经营特许权 C 专利权 D 著作权 ( A )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 如: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等 A 研究 B 开发 C 测试 D 设计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
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替代品的研究等。 2020年 9月 17日 来自 16 开发阶段 —— 相对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例如: 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
余额处理 企业持有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 按照原制度核算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 , 在首次执行日应当执行 《 企业会计准则第 38号 ——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的相关规定。 上述对子公司投资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余额 ,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 ,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区别情况处理: ( 一 ) 企业无法可靠确定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 、 负债公允价值的 ,
ASBE: 房屋 、 建筑物以外的不需用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 没有此类规定 ,通常对不需用固定资产照提折旧,但折旧费用不计入成本,而计入管理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CAS IAS 4/16 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 , 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 折旧方法 (例: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5 页 共 10 页 资产核算。 购建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 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在固定资产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竣工决算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支出或费用。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 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