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
2、原为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在土壤病残体内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可在种子萌发时直接侵入子叶。 病原菌借助风、雨、棚膜滴水和昆虫传播。 发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其中湿度大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故冬春茬黄瓜在控制霜霉病不发生的情况下,高温、高湿常使炭疽病上升为主要病害。 一些温室常因此而提前拔秧。 施肥不足,地力差,连年种植黄瓜的温室发病重。 (3)防治方法农抗 120 浓度 150200 倍液喷雾
2、或很少放风,植株的蒸腾作用受阻,根部吸收的钙不能或很少能运送到生长点部分。 缺钙导致叶尖黄化,进而叶缘黄化。 黄化部分组织萎缩干枯后,使得这一部分的生长受到限制,而中央部分生长还在继续之中,因而就形成了降落伞形叶。 高温时期缺钙。 进入 4 月份后,由于棚室中午前后温度高,如果较长时间通风不良,植株的蒸腾受阻,钙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就要受到限制,同样也会发生降落伞叶。
2、分钟)或使用药剂浸种的方法(25%的甲霜灵 800 倍液浸种半小时),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的防治黄瓜苗期病害,二是做好苗床土壤消毒工作,可使用恶霉灵、苗菌敌、普力克等药剂处理土壤,消灭土壤中病菌。 3、发现病株以后及时处理,黄瓜幼苗发病以发病植株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故在发现病株以后应及时拔出带出棚外,并对植株处进行药剂处理。 力克 600800 倍,75%百菌清 600 倍
2、了黄瓜对钙的吸收引起的病态。 施用铵态氮过多还会发生一系列其它病态:叶色由深绿变为暗绿,叶面似有蜡而油光发亮;叶肉突起,叶脉相对下凹;叶缘下卷,叶子中部隆起,呈降落伞状;生长点萎缩,心叶下弯,迟迟不展,一旦展开也明显比其他叶子小,使顶部叶片明显急剧缩小;根色发锈、根尖部钝齐呈截头,严重时出现烂根、死苗。 出现这种现象实际就是铵态氮施入土中,易被土壤吸附,提高土壤溶液浓度;而硝态氮施入后
2、起的。 在作目测诊断时,必须注意到同一种元素缺乏程度不同时,其表现症状也不一样。 另外,栽培管理不当、病虫为害、药害以及不良环境条件,都可能使黄瓜的植株生长出现异常。 这样就使得缺素症的诊断更加复杂化。 因此,在作营养诊断时,需要充分地做好调查,仔细分析,如能结合土壤和植株分析,综合加以判断,才有可能做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另外,当已判明为一元素缺乏时,又不能盲目地加大缺乏元素的补施量
2、瓜条坐住,长至 10米的时候,浇水时要带肥,并且开始进入正常浇水冲肥阶段。 视环境选择肥料,其中环境包括天气、棚温等,越冬茬黄瓜在生长前期棚温较高,为了促苗,可以选择有机生物肥和化学肥料结合施用。 生长后期,温度较低,放弃施用化学肥料,而选用一些有机冲施肥。 在早春茬种植的黄瓜,进入结瓜盛期以后,要有机肥混合化学肥料一起冲施,这样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叶面肥是辅助作用。
2、食量大等特点,偌大一片瓜叶,可在一周左右时间里被吃尽叶肉,仅留上下表皮,致使叶片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发展迅速,对目前市售的多种农药,如有机磷类、有机氮类、菊酪类均有极强抗性,一旦爆发,危害严重。 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加强防治。 (2)防治方法强化检疫监管,控制传播蔓延严格检疫,防止该虫扩大蔓延。 北运菜发现有斑潜蝇幼虫、卵或蛹时,要禁止北运。
2、证植株上的功能叶在 16 片,因为功能叶少了,光合产物少,不足以供应瓜条生长。 落蔓时,一次落蔓不能超过 20 厘米,以免一次落蔓过长,叶片骤然变少,影响底部瓜条生长发育。 同时在落蔓时将老叶、病叶、卷须去除,以防止争夺养分,据资料上所述,2卷须就能够消耗一个瓜条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二、肥水管理。 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或生物菌肥。 生产中,老张一直坚持冲施腐熟的人粪尿,效果较好,一般每次冲施
2、碳酸氢铵、氨水和新鲜鸡粪,如果把它们直接撒施地表,则立即就有氨气散出。 有些肥料是在土壤微生物或某些成分的作用下,间接地产生氨气,如尿素、饼肥、鱼肥、兔粪、硫酸铵等。 硫酸铵施到碱性土或施用过石灰的土中,也会释放出氨气。 在温室内发酵鸡禽粪及饼肥等,也会陆续地释放出氨气。 当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黄瓜产生危害。 如果不能及时地排除(实际上温室在大多数时间是不具备连续放风条件的
2、肥(含铁),可使瓜皮由黄变绿。 缺瓜症秧蔓从上至下叶片黑绿厚大,直径达 20 厘米,茎粗超过 米,且瓜数很少,隔节一瓜或几节一瓜,产量大减。 此症状是由于施氮素化肥过多,磷钾肥不足造成的。 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在 20 天内不施或少施硝铵、碳铵、尿素等氮素化肥;二是立即重施硝酸磷肥或磷酸二铵等复合肥,首次亩施 20 公斤,隔 45天再施 1015 公斤,10 天后就会果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