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第 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议一议 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公殖民地的战争道路。 (一)、背景 : 1、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 教训 (必要性 )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参 考 答 案 有一定的道理。 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
1、第 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巨变: 改革开 放前: 新中国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49年 78年期间,经济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落后很多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后 : 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变 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 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2006年
1、第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 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 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 实行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 对国有企业 进行了积极的 改革 探索,并且逐步 确立 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
1、第 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49年 1978年 1998年中国印度亚洲(一)建国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 美元 )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949 1956 1978 1984 2001
1、第 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对外开放后的深圳 问题探究:对比两张图片思考深圳为什么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知识链接 经济 特 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其主要 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 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如吸引外资
1、第 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对外开放后的深圳 问题探究 1: 深圳为什么能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 的方针 2、深圳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 问题探究 2: 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第 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导 言 1929年 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 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美国通过实施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 国家继罗斯福新政后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使资 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经济发展出 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一
1、第 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识记 ( 1)经济危机的出现( 2)经济危机的扩展( 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4)凯恩斯主义的主张 2、理解与运用 (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 2)分析经济危机的各方面的影响 (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凯恩斯主义的主张 教学难点: 1929斯福新政的实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 导入: 19291933年
1、第 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任期: 19531964)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851991) 导入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 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 ,改革步履艰难 ,效果不大 巨性和曲折性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勃列日涅夫 (任期: 19641982)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
1、第 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学目标 : 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主要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重点 :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制度 难点 :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制度 导入语 1929年 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