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蔗需肥特点。 甘蔗需肥特点就大量元素而言,是对钾的吸收大于氮,氮又大于磷。 其中氮肥应前期少施,生长期重施,后期适量追施。 由于甘蔗生育前期对磷肥需要比较集中,对发根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大,宜作基肥施用,或者早施追肥。 甘蔗对钾肥的吸收比氮、磷更早,更应作基肥施下或者及早追肥。 二、施肥原则。 甘蔗高产施肥的经验表明,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配施氮、磷、钾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贮养畜好甘蔗梢粗蛋白质含量高达 12%13%,含有 16 种氨基酸和多种糖。 在冬贮状态下,通过乳菌等厌氧发酵,甘蔗梢中的糖分会逐步转化为乳酸,当乳酸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抑制甘蔗梢中的营养成分被其他微生物破坏,从而使甘蔗梢长期保持青绿、多汁,营养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因此,冬贮甘蔗梢是解决冬季和初春家畜缺乏青饲料的好办法。 鲜嫩的甘蔗梢营养丰富,含大量叶绿素、氨基酸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 长期连作导致的低产减产,常使农民得不偿失。 比如近年来由于木薯价格上涨,有些农民连年种植木薯,以致产量越来越低,亩产只有两、三千斤,经济效益很低。 连作常引起减产,容易导致土壤病现象,原因有四:1、每种作物都有一些专门危害的病虫杂草。 2、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粉病、灰包病或公甘蔗,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分蘖期,该病在我国各产蔗省区普遍发生。 随着中国蔗区不断扩大,蔗田连年连作,甘蔗黑穗病日渐猖獗,高发病区黑穗病率达 30以上。 发病后蔗株从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随后叶片、节间变细,最终不能形成有效蔗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1、症状。 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有一条向下内卷的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鞭,长几厘米至数 10 厘米不等。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桂糖 26 号(原名:桂糖 96定编号:桂审蔗 2006003 号品种名称:桂糖 26 号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品种来源:糖 11 号特征特性:植株直立,株型紧凑,蔗芽尖三角形,下离叶痕,上平齐或过生长带、芽翼无或窄,芽较扁,茎径 米,节间圆筒形,遮光部分茎色为淡绿色,爆光久后为淡紫色或古铜色,腊粉厚,芽沟深且长,叶鞘淡绿色,外叶耳平过渡或三角形,内叶耳披针形,57
1、蔗间作玉米是指以栽培甘蔗生产为主,在甘蔗行间种植玉米的栽培方式。 甘蔗间作玉米,能有效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湿光利用率;玉米叶秆还田又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甘蔗、玉米共生时间长,提早荫蔽行间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及杂草危害。 在进行甘蔗间作玉米时,应注意以下栽培技术要点:一、因地制宜,选择蔗田。 蔗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间作物能否高产、稳产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桂糖 21 号(原名:桂糖 94定编号:桂审蔗 2006001 号品种名称:桂糖 21 号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品种来源:赣蔗 76城 71蔗 76赣蔗 14 号,来源于江西省,崖城 71源于海南甘蔗育种场。 特征特性: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植株较高大;蔗茎中至中大茎,节间圆筒形,叶鞘脱落前茎呈浅黄色,白色腊粉厚,叶鞘脱落后呈浅紫色,茎表面腊粉呈紫黑色。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世界的糖约 70产自甘蔗。 世界甘蔗主要生产国有巴西、古巴、欧盟、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 15 个国家。 我国甘蔗种植主要省区有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福建(其中广西为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50%)。 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淅江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甘蔗在植物学上属于种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甘蔗属。 学名为英文名:蔗是一年生宿根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片真叶,即长出分蘖苗前的阶段,称为幼苗期。 幼苗生长的起点温度为 15。 冬季和早春,气温较低,幼苗生长缓慢。 进入 3份后,气温回升较快,幼苗生长也加快。 幼苗期甘蔗生长需水不多,土壤只需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 60%即可。 土壤水分过多既影响通气也影响土温上升,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 因此栽培上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提高土温促进根系的发育,为地上幼苗生长打好基础。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易遭受绵蚜虫为害,若防治下及时,会使甘蔗造成严重减产。 甘蔗绵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中脉两旁吸食汁液,使蔗叶枯黄凋萎,并排泄蜜露于叶片上,诱发煤烟病,影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使甘蔗产量及糖分降低。 受害蔗梢作种苗的萌芽率低,宿根发株差。 甘蔗绵蚜虫世代重叠,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 36 月始发,7 月份开始进入盛发期,一直延续至 11 月份甚至收获期。 绵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