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高土壤肥力。 甘蔗栽培培土次数多,所以水田种蔗有利于水稻土的风化,改良土壤的通气性,促进土壤中好气的有益微生物活动,因而种蔗后改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有利于水稻生长而获得增产。 在早地种蔗2 年后,由于每年对甘蔗进行几次培土和对宿根蔗的开垄松土,土壤较疏松,加上挖蔗头后土中留存大量根系,使土壤不易板结,有利于花生及其他旱地作物生长。 同时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秋植蔗管理秋植蔗分蘖成茎率高,细密节段出现较少,植株较高大,产量也较高。 晚秋种植一般在 10 月中、下旬,在霜冻前萌芽,这样易于防寒过冬,来年春分蘖。 但是,由于秋植蔗要经历一个低温干旱的冬季。 对秋植幼苗生长不利,因此必须加强冬前管理,做到壮苗过冬。 生产上,秋植蔗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施1 次“保暖过冬肥”,即“免深耕”土壤调理剂。 方法为:每亩用 1 瓶(200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种:首选台糖号,现在糖厂和农业部门推广的甘蔗良种都能种到吨以上,可以大胆选用。 二、整地:山坡地整地。 新垦山坡地:米包沟,沟深厘米,沟底宽厘米;熟坡地:或米包沟,沟深厘米,沟底宽厘米。 水田或半旱田:米包沟,地下水位低的沟深厘米,地下水位高的沟深厘米,沟宽厘米。 三、砍种消毒:砍种。 用中间以上的甘蔗茎作种,甘蔗中间部分砍双芽段作种,蔗尾砍芽段作种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蔗是我国的主要糖料作物,甘蔗糖约占总产糖量的 80%。 我国 2002年2003 年植蔗面积约 公顷,其中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占 90%以上。 我国甘蔗总产量仅次于印度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但单产较低(约 67 平方米),是甘蔗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就我国甘蔗栽培的丰产技术进行综述,旨在推动甘蔗“三高”栽培的进一步发展。 一、选用良种,合理轮作。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但是甘蔗在伸长期,容易发生黄斑病。 其症状是:初起时是一个斑点,后发展至全叶,使叶片赤红、赤枯;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步蔓延开来。 此病主要破坏甘蔗的光合作用,致使影响产量,轻的减产 10,重的达 30以上。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台风多的条件下,该病蔓延很快,病菌易被风雨传播。 防治甘蔗黄斑病,栽培上除注意避免品种单一化,合理搭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外,还要选用免疫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期我们向读者介绍甘蔗间套种、甘蔗轮作、蔗田除草、甘蔗虫害防治、甘蔗“以芽繁芽”等技术及西洞庭综合利用甘蔗的经验。 至此,本报关于甘蔗的介绍暂告一段落,期望我们的报道能为蔗农和想扩种甘蔗的农民朋友提供帮助。 本期未署名稿件均由省农业斤经作处高级农艺师何树林提供。 甘蔗行距较宽,前期生长缓慢,故适宜在蔗行间种其他生育期短的矮秆作物,或把甘蔗套种于其他冬、春作物之间。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制糖企业和蔗农的共同愿望,但甘蔗高产,要有高招。 最近,勐海县黎明糖业分公司勐阿生产区的干部职工就总结了一些高招:因地制宜定品种随着制糖业的篷勃发展,高产高糖的“双高”新品种不断出现,但不是任何一种新品种都适合各种类型的土壤,比如抗倒伏弱的栽黄粘土,抗倒伏强的植沙质地,抗旱力强的栽坡地,相反植洼地等。 防治病虫防治病虫要成片一次性用药,否则,容易使病虫遇药而迁徙。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养餐”生长旺盛获高产鹿寨镇波井村地势平坦开阔,适宜种蔗,多年来是鹿寨县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全村糖料蔗种植面积 4000 多亩,鹿寨县农业局与鹿寨县糖办在这里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群众称为给甘蔗吃“营养餐”,当前正是甘蔗节间伸长期,吃过“营养餐”后生长十分旺盛。 鹿寨县甘蔗测土配方施肥在水稻配方施肥基础上推广应用,该项目于 2003 年开始启动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物产量高,是需肥量比较大的经济作物,据研究,每吨原料甘蔗需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是:氮(N) 千克,磷(克,氧化钾(克,氧化钙(克。 甘蔗的需肥特征主要有三点:蔗生长期长,产量高,消耗养分较其他作物多。 研究表明,生长期 1011 个月的春植蔗,亩产 5 吨原料蔗的地上部吸氮(N)(克、钾(克。 蔗的吸肥规律大致是“两头少、中间多”。 在幼苗阶段,需肥急切而吸收量较少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甘蔗种苗的重要病害。 它除使下种的蔗种不能萌芽外,还能使窖藏蔗种受害腐烂。 目前我国甘蔗病害中,凤梨病是对生产影响较大的病害之一。 症状蔗种染病后,切口的两端开始变成红色,并散发出凤梨般的香味,故称凤梨病。 不久切口逐渐变黑,并产生许多黑色的煤粉状物。 病情发展到后期则茎内全部变黑。 当所有薄壁细胞都被破坏后,种苗便形成空腔,只剩下维管束象一束头发残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