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瘟病的种类稻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按受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穗瘟、粒稻瘟等,主要以叶稻瘟和穗颈瘟危害最重,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叶瘟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发生;穗、颈瘟在穗部,颈部、粒上,严重时形成白穗,整齐但不结实。 稻瘟病菌以菌丝潜藏在带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带病稻草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水流传播蔓延,浸染水稻植株,可重复再浸染。
、苗瘟:叶期前发生时,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多变黄褐色枯死,多数在叶期后发生。 在叶片上病斑短纺锤形至棱形,或密布不规则的小斑,灰绿色或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生有灰绿色的霉层,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可每亩用异稻瘟乳油毫升或稻瘟净乳油毫升,对水升喷雾收效较好,二、叶瘟: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盛发,严重时远望田块如火烧过似的,可每亩用克瘟散乳油毫升对水升喷雾
1、称火烧瘟、吊颈瘟。 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 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
布与为害: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 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 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 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
1、稻稻瘟病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稻穗颈节上的穗颈瘟常引起“白穗”,造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丘块失收。 尤其是优质早稻、冷浸田和稻瘟病“老区”等发病严重。 这是因为早稻生长季节,特别是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有的农民在防治稻瘟病时,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而不重视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有的农民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虽然多次施药,但由于药剂选择不当和防治关键时期未抓住
1、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防治宜早不宜晚。 大光明牌“瘟特灵”对水稻具有内吸和表面滞留双重保护作用,对叶瘟、穗颈瘟防效尤为突出。 加上其先进的悬浮剂加工技术,药液粘附能力更强,极耐雨水冲刷,药效显著,持效期更长。 现将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一、种子消毒丰素乳油 5 毫升加 70红日可湿性粉剂 20 克兑水 10公斤,可浸种 5 公斤,充分搅匀后浸种 48 小时,捞出进行保湿催芽。 二
1、瘟病是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又称水稻癌症。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稻瘟病减产7%9%。 我省严重减产 20%30%,数字惊人。 为了防止稻瘟病,育种家通过各种方法选育抗病品种,作为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但是绝对抗病的品种没有,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水稻抗病性和稻瘟病菌(属真菌病害)相互选择。 如果染上稻瘟病怎么办。 在一般的资料中是药剂防治,富士一号每公倾 1500 毫升,600 千克水喷雾
1、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重病田块水稻成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 为害症状:(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 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
1、重于治 鉴于今年沈阳地区稻瘟病发病范围广、病情严重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沈阳市科协农业咨询热线的值班专家、辽宁省老教授协会副秘书长邓忠贤,邓忠贤就稻瘟病的发病情形和防治办法进行了解答。 稻瘟病发病过程分 4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苗瘟,主要在一叶一针期到二叶一针期,如果遇到光照不足,温度低、湿度大,土壤中带有病菌,苗土中未加防治药物,易发病;第二阶段为叶瘟,一般在 7 月 10 日左右发生
1、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其发病轻重则因年份、地域而异。 一、发病类型及症状根据发病的时间和受侵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 由于我省寒地稻区春季气温低,故基本上不发生苗瘟。 1、节瘟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二节上发生,初生暗褐色小点,以后呈一并状扩展到整个节部变黑褐色,病节凹陷,易发生倒折,影响水分和氧料的运输,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