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1、苓毛霉菌毛霉菌 .)接合菌亚门,毛霉目,毛霉属。 可侵染茯苓、灵芝、银耳、平菇等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菌种污染杂菌,其生长速度快,发生普遍。 严重时,可导致菌种报废。 症状毛霉能分泌有机酸和毒素,抑制菌丝的生长,培养基受害后,菌丝呈灰白色较粗壮,且生长速度快。 后期气生菌丝顶端有许多黄白色圆形小颗粒体产生,后逐渐变为黑色。 毛霉菌与茯苓菌丝争夺养分与水分。 抑制茯苓菌丝的生长。
1、、花生的青枯病该病多发生于花生苗期至结荚盛期,春花生在 5 月6 月、夏花生在 9 月10月,发病率较重。 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凋萎叶片还能保持青绿色,剖开茎部,可以看到靠近地面部分的输导组织已经变成褐色,用手掐断切口处,有污白色的菌液流出,拔起病株,根部已经腐烂,成黑褐色。 防治措施如下:行与非寄生作物合理轮作,如花生与玉米轮作可消灭土壤中的病菌;沙 1016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蔗钻心虫)是为害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以幼虫蛀入甘蔗幼苗和蔗茎为害。 在甘蔗苗期入侵生长点部位,造成枯心苗;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入侵蔗茎,造成虫孔节,破坏蔗茎组织,使蔗糖分降低,且易出现风折茎或枯梢,降低产量。 甘蔗伸长期受虫害造成“死尾蔗”。 甘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受多种螟虫为害。 为害严重、较常见的甘蔗螟虫有 5 种:黄螟、白螟、条螟、二点螟、大螟(紫螟)。
1、米苗枯病是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从田间调查看,烟单 17 号玉米上发生重,用适乐时拌种的基本不发病。 发现病株后,用 96%天达恶霉灵 6000 倍与 1000 倍天达 2116 混合喷雾,10 天后用上法再喷一次,可基本控制为害。 怎样防治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是由蚜虫和飞虱传毒,在拌种的基础上,玉米四叶期,用 3%天达啶虫脒 2000 倍+天达裕丰 1500 倍液喷雾
1、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植、高温、杂草同生共存,以及多年连作,玉米各种土传病害、缺素症状发生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在播种前或苗后及早发现和防除会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现将玉米各种苗期病害特征、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黄叶苗特征:起初秧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枯死。 防治:种子包衣或施种肥;适时间苗。 在玉米 4 叶时去掉小苗、弱苗
1、年来,玉米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玉米叶斑病、苗枯病、粗缩病、锈病、褐斑病、纹枯病等发病面积较大,危害加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单一的连片连年种植,有利于病虫源积累。 气候条件适宜。 全球气温变暖,冬季气温偏高,给传毒昆虫创造了良好的适生环境。 品种抗病性差,有利于病原菌浸染。 如掖单 4、掖单 12 和掖单 13 等品种易感粗缩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立枯病幼苗立枯病(:是苗圃常见病害。 由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真菌引起。 如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 在油橄榄育苗中,因立枯病造成死苗十分严重。 油橄榄的立枯病多由镰刀菌、丝核菌引起,在温暖潮湿的天气最易发生(土表温度 1620),随着温度的增高,发病减慢,直至停止。 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管理,适时排水和灌溉,促使幼苗健壮成长,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2)用生土或清洁河沙盖种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枯病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青枯病发生时来势猛烈,病树迅速死亡,在生产上威胁最大。 病状:初期,病株地上部分叶片失去光泽和反卷,叶色稍变黄。 枝叶停止生长,地下部须根变褐腐烂。 中期,地上部分出现小枝干枯,地下侧根腐烂,后期,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叶片干枯卷曲,但不脱落。 地下主根腐烂,与根腐病不同之点为切断病根,有黄色浓浊的细菌液溢出。 青枯病的侵染来源是土壤。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和茎的表面像是撒了小麦粉般呈白色,霉菌为其病因。 预防方法:保持通风良好,经常剪除枯萎的叶子,控制使用氮肥的量。 对策:剪除已有病变的部分。 灰霉病症状:附着有灰色的霉菌,会从病灶处变弱,花朵部分尤其常见。 预防方法:保持通风良好,经常剪除枯萎的叶子。 对策:子等处出现黑色斑点,霉菌为其病因。 预防方法:保持通风良好,经常剪除枯萎的叶子。 对策:剪除已有病变的部分
2、,但侧根少。 适时切断大豆主根,可促进大豆侧根的生长,增加养分吸收和增强根瘤菌固氮能力。 断根宜在播种后 10时进行。 方法是用薄铁铲斜插在豆苗地下约 5 厘米深处切断主根,严禁使豆苗移位和伤害侧根。 3、摘心。 对有徒长或贪青晚熟趋势的大豆要摘除顶心,可促进分枝,矮化壮杆,防止倒伏,使光合产物更多地输入花荚,利于增花保荚,提高产量。 一般可增产 15%以上,通常在初花期或盛花期摘除主茎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