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孕的问题正在逐渐严重起来。 儿童性行为也成为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很多猥亵未成年少女的悲剧一再的发生就是因为农村儿童缺少性保护意识。 不懂得用各种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发生了性行为以后又不知道避孕,直到到了没办法隐瞒的时候才告诉家人。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教育工作,我通过走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西安市 户县甘亭 镇 东马营、西马营 农村 “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 8— 16 周岁的青少年,共发出调查表 100 份,回收有效表格 90 份。 本次走访调查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 10 户家庭。 表 1 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表 项目 东马营 西马营 合计 占总体百分比 和父母一起生活 3 2 5 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35 28 63 寄宿亲友 12 10 22 表 2 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表 项目 东马营 西马营 合计 占总体百分比 学 习成绩好 4 2 6 学习成绩中等 5 3 8 学习成绩差 55 21 76 表 3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情况表 项目 东马营 西马营 合计 占总体百分比 经常小偷小摸 5 3 8 偶然小偷小摸 7 4 11 从不小偷小摸 53 28 71 表 4 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表 项目 东马营 西马营 合计 占总体百分比 主动和父母打电话 18 9 27 很少和父母打电话 42 19 63 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所涌现的特有的现象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 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的思想。 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 性的价值取向,认为投入太大,投入时间太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间为 17 年),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 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 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因素 当下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从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到初高中,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出现了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学校的考评也单一的以学生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真理,只要教学成绩好,那就是优秀教师。 这也在学校、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 念。 当然学校德育课落实不到位,德育活动开展不够,也是不争 事实。 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在农村很多地方,因为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德育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 现在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因为思品课不检测,考了成绩也不被列入总的排名,更是大大削弱了思品课教学教育的作用。 即便有也只是让班主任代代,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功效。 作为主渠道的品德课得不到落实,可想而知在其它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除了思想政治 课的课时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外,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也很不够。 一是缺乏对德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活动等同于课外自由活动,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很多学校把“打扫卫生”等同于德育活动,足见德育活动开展的力度。 二是由于害怕室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开展活动特别是室外、校外活动,基本上贯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量不开展。 这样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做得很有意义的活动,几近乎停止。 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心理。 社会因素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 在家庭中,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 视的边缘群体。 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 人无暇监督和管束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电视、媒体、乡间红白事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程度极大的冲击波。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 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 综合因素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 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 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