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必备人教版化学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 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化学教案 第 单元 12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 H2O2) ———— → 水( H2O) + 氧气( 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 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 +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 +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 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 1)具体过程 (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 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0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催化剂 K2MnO4 MnO2 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 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 请你简要分析正误。 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必须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必须使用催化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 196℃ 液态氧 升温 183℃ 氧气 二氧化锰 MnO2 —— → 加热 — → 化学教案 第 单元 13 课 题 1 水的组成 一、 学习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 ]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 结合教材 P46 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 :( 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46 第 2 自然段。 内容 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 ]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 1)水在化学中用 H2O 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 提供资料:氧化汞→汞 +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 成 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P47 第 2 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 1: 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 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 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 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 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化学教案 第 单元 14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 P47 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六、板书设计 : 课题 1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 V 正: V 负 =1: 2 ( 2)表达式: 水 氢气 +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 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C.蛋白质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 a L 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L B. L C. 2a L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C. 难溶于水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C. 呼吸过程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混合物 物质 通电 化学教案 第 单元 15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 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 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 [设问 ]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 [演示 ]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 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 过程。 [结论 ]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 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 ]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 ]取一支试管加 20mL 水,滴 2 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 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 ]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 ]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 问 ]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 ]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 ](1)50ml水与 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 50ml酒精 (3)50ml水与 50ml酒精混合 [提问 ]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 ]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 什么结论。 [小结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 ]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 为什么。 [演示 ]flash 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教案 第 单元 16 [追问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 ]flash 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 Flash 动画) [提问 ]你有何发现。 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 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 1994 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 100 mL 酒精和 100 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