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心理学-蔡篮内容摘要: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心理学-蔡篮 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234【 学习目标 】描述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举例说明什么是防御机制。 你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哪些。 比较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陈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 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 认知理论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预习案例:案例 3理理论对初学护理心理学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最让人困惑的领域。 例如,学生在开始学习心理理论时,吃惊地发现,看起来很简单的人类行为,人们却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对行为的解释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倾向。 预习案例:例如,在讨论一个儿童难以控制的行为时(不听父母的话、发脾气,挑衅),你们会吃惊,甚至失望地发现经典的心理学教材可以给你们四五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可能强调孩子的一般气质及生物基础(生物观);另一种解释可能认为问题行为是习得性的条件反射,因为父母通过满足儿童的愿望来奖励(强化)儿童的问题行为(条件反射或行为观点);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仅仅是潜在的无意识冲突的症状,无意识的根源是儿童在幼儿时期的人际关系(心理动力学观点)。 心理学家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解释性理论,而且他们还对儿童和家庭的评估和治疗提出截然不同的方法,有对儿童的药物治疗,还有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 预习案例:思考:1究竟哪个理论正确。 2各种心理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里。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理论,19世纪末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 1856 1939)创立。 弗 洛 伊 德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 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 本我自我超我 三部分构成。 本我 快乐原则人格构成 自我 现实原则超我 道德原则三者平衡发展,构成健全人格。 意 识前 意 识潜 意 识超我( 自我( 我( 德原则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1口欲期(出生至 1岁半左右)2肛欲期( 1 3岁)3性器期( 3 5岁)4潜伏期( 5 12岁)5生殖期( 12 20岁)(四)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缓解矛盾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而表现的心理反应体系。 1压抑2否认3反向4转移5退行6投射7升华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病理心理学领域。 在当时的年代,它不仅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感和超自然解释,还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开创了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代表的深层次的心理治疗,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 弗洛伊德提出的系统的人格理论对人性的解释也是划时代的。 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理论的依据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 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无意识冲突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环境、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而且其结论大多来源于对精神病人的观察,与正常人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 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称行为学派)华 生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 ( 1849典条件反射 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的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1强化: 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的过程。 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 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 3消退: 是指当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时,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便消失的现象。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1904 1990)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正强化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 负强化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 惩罚 :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影响行为强化的因素:刺激物在行为配合直接发生,强化刺激效果更大;激与行为发生的一致性越大,强化效果越大;刺激发生前环境与个体的实际状态具有直接的关系;化刺激,因人而异。 (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 , 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认为 , 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班杜拉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 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案例评析案例 3一个 3岁的男孩,由于某种不明显原因,他害怕小兔子。 琼斯给彼得采用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治疗过程中先将彼得安置在房间的一边,将兔子放在房间的另一头。 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时段,兔子逐渐地、一步一步地放在接近彼得的地方,直到最后,彼得不再害怕兔子并能够自由在地与兔子一起玩耍。 评 析:琼斯采用了行为理论的反条件技术来治疗彼得对兔子的恐惧症。 第三节 认 知 理 论认知心理学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 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心理学中凡是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借助通信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重点揭示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二)认知与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认为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真正的情绪体验是由对唤醒状态赋予的 “ 标记 ” 决定的。 这种 “ 标记 ” 的赋予是一种认识过程,个体利用过去经验中和当前环境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做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 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行直觉评价的结果。 直觉评价具有主观的和生理的两种成分,并受到以往记忆经验的影响,这就是再评价过程。 (三)埃利斯( 埃利斯的 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阿尔波特 ·埃利斯在 表诱发事件B 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 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埃利斯的 发 事件 )B (自我信念 ) 消 极结 果 积极结 果D (观 念 调 整 )理情绪疗法 的核心理论,它是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 主要观点 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2. 阿伦 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贝克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 “ 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 ” ,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 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 ” 错误逻辑推理: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 二、认知理论的评述认知理论对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迪了临床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心理障碍的成因、干预与治疗,提出了认知治疗假说及方法和技术。 认知疗法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理论同许多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也不能解释或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解释人的认知很难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一、人本主义理论主要的内容(一)马斯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理论(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 需要。 他把人的需要称为 “ 似本能 ” ,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 马斯洛(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五个层次:(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 基本观点人的性善论自我实现论(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 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减轻神经症具有首要的作用。 (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罗杰斯将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称为现象域、经验域。 罗杰斯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 “ 来访者中心 ”。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善良、可信赖的。 这些是与生俱来,而 “ 恶 ” 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 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有实现倾向,人类具有自我概念,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 有评论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心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人本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误区。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的心理生物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心理学-蔡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