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易错题分类汇编 牛顿运动定律内容摘要:
1、1第 2 单元:牛顿运动定律内容和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失重和超重等概念和规律。 其中重点内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应用,这其中要求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因此,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则是本单元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基础。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是所有矢量进行加、减法运算过程的通用法则;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常需要将某一个物体从众多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的“隔离法” ,隔离法是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而对物体 2、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又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 因此,这种从复杂的对象中隔离出某一孤立的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在本单元中便显得十分重要。 例题分析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 例 1、如图 21 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 3、受三个力,F 1,F 2 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 0N,F 2=2N。 若撤去力 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左 右 左解分析】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 当撤去 ,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故 A 正确。 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的结论的结果。 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 本题中去掉 ,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 【正确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4、。 依据牛二定律有 此时静摩擦力为 8N 方向向左。 撤去 ,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 2N 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 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 此时F 2+f=0 即合力为零。 故 D 选项正确。 【小结】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 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 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 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 例 2、如图 5、 22 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 m,当用力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错解分析】错解:以木板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 因2为物体静止,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错解一:据式知道 增加,f 增加。 错解二:另有错解认为据式知 增加,N 减小;则 f=N 说明 f 减少。 错解一和错解二都没能把木板缓慢抬起的全过程认识透。 只抓住一个侧面,缺乏对物理情景的分析。 若能从木块相对木板静止入手,分析出再抬高会相对滑动,就会避免错解一的错误。 若想到 f=N 是滑动摩擦力的判据,就应考虑滑动之前怎样,也就会避免错解二。 【正确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 6、 23 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 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 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 增加,静摩擦力增加。 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 f=N,分析 N 的变化,知 f 滑 的变化。 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 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 y 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 依据错解中式知压力一直减小。 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 压力一直减小。 【小结】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 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 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 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处 7、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 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 如图 24。 类似问题如图 25 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 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 26 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 角增大,N 增大,T 变大。 图 27 在 上悬挂一重物 G,在 的中部 O 点系一绳 水平力 F 牵动绳 持 向不变,使 沿虚线所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 在这过程中,力 F 和 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 用矢量三角形(如图 28)可以看出 T 变小,F 先变小后变大。 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 还有时是一个力大 8、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 3例 3、 如图 2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 两小球均保持静止。 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 A 与下面小球 B 的加速度为 Aa 1=g a2=gBa 1=2g a2=gCa 1=2g Da 1=0 a2=g【错解分析】错解: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 g,所以 A,B 球的加速度为 g。 故选 A。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 由于剪断绳时,A,B 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 【正确解答】 分别以 A,B 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 9、。 剪断前A,B 静止。 如图 2 球受三个力,拉力 T、重力 弹力 F。 B 球受三个力,重力弹簧拉力 FA 球:T 0 B 球:F = 0 由式,解得 T=2= 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 如图 2 球受重力 簧给的弹力 F。 同理 B 球受重力 弹力 F。 A 球: = B 球:F = 4由式解得 2g(方向向下)由式解得 0故 C 选项正确。 【小结】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 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 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 本题中 A 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 0 变为 2g,而 B 球剪断瞬间 10、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 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 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 k 是常数。 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 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 例 4、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 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 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 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 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 11、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 【正确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小结】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 5、如图 212,用绳 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 30和60,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 150N,而 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 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 213。 由于重物静止,则有50N,T 00N 代入式解得 G=200N。 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 50N 时,T 00N,而没有 12、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 实际当 00N 时,T 经超过 150N。 【正确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 重物受力如图 2物静止,加速度为零。 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T 0 G = 0 而当 50N 时,T 0050N,T 入式解得 G=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 例 6、如图 214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 F 推物体,在外力 F 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 【错解分析】错解一: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 215,物体受重力 力 F,支持力 N,静摩擦力 f,由于推力 F 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力 f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13、列方程f+ 由式可知,F 增加 f 也增加。 所以在变化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 错解二:有一些同学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有 F 增加摩擦力减少。 上述错解的原因是对静摩擦力认识不清,因此不能分析出在外力变化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 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如图 215,当外力较小时(体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 F 增加,f 减少。 与错解二的情况相同。 如图 216,当外力较大时()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擦力增加。 当 时,摩擦力为零。 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 14、加。 【小结】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 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 ,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 (1)F 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 (2)F 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 a 运动。 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 F 的值应是一个范围。 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 F 较小时,如图 215 物体受重力 持力 N、斜向上的摩擦力 f 和 F。 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 F 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看成 f 静 =N(最大静摩擦力)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6当 F 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 F 增加到,即 F= mg,F 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力分析图 2出方程随着 F 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 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 要使物体静止 F 的值应为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 a 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 例 7、 如图 217,m 和 M 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 的光滑斜面下滑,则 M和 m 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以 m 为研究对象,如图 218 物体受重力 持力 N、摩擦力 f,。高中物理易错题分类汇编 牛顿运动定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