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内容摘要:

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就可以测出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 . ,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 二 、 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 ●自主预习 :物距在 的范围,像距在 的范围 .。 .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 ( 1)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 ( 2)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 18cm、 15cm、 13cm、 11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 .在这几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 (填“放大”或“缩小”)、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物距的共同点是 ,像距的共同点是 ,说明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 条件是: . ● 当堂 练习 (如图 ),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 (红、黄、蓝、绿、黑五色环 )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 .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10cm 小于 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三 、 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 ●自主预习 ( 阅读教材第 97 面、第 98 面,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 :物距在 的范围,像距在 的范围 .。 . ●小组讨论 ( 1)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 10cm 的 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 ( 2)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 8cm、 6cm、 3cm,在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调节光屏的位置,都不能得到烛焰的像 .但是,此时若把眼睛移到光屏的一侧,你会看到 .此时物体成的是 (填“放大”或“缩小”)、 (填“实”或“虚”)像 .物距的共同点是 ,说明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 . ● 当堂 练习 ,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 .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 .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 ) 课堂小结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 五 章 16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 2 课时) 主备人: 黄小培 审核人: 李新国 学生姓名: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认识照相机的 原理及调节;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二条规律,认识幻灯机的原理及调节;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三条规律,认识放大镜的原理及调节。 学习重、难点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 、 照相机的原理及调节 ●自主预习 ( 阅读教材第 97 面、 98 面,完成下列填空 ) ( 1) 凸透镜第一条成像规律是 ; ( 2) 照相机成的像的特征是。 ●小组讨论 用老式照相机给小组同学照相,当发现有一个同学没有进入镜头时,照相机是远离小组同学还是靠近小组同学,照相机的镜头是往后缩还是往前伸。 这种成像 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 当堂 练习 1.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 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 ) A. 大于 100 mm B. 等于 50 mm C.小于 50 mm D. 介于 50 mm 和 100 mm 之间 2. 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相似。 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 出汽车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