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岳麓版必修3内容摘要:
2、新课: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 3、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 4、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诸子百家1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6、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 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 前 313 年。 前 238 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 7、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 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2墨子和墨家墨子(约前 468前 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 春秋战国 8、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 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墨子还提出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 9、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3庄子和道家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 战国时哲学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一 11、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 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韩非 12、和法家韩非(约公元前 280233 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 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 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 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继承发展了齐文化中的黄老学说,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 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 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13、。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孙膑和兵家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 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 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 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 )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 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最新海量高中、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物以游心” 、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星的坠落意味着灾难的降临,人类命运的陨落。 古代直接批判这一说法的思想家是A孟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岳麓版必修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