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必修3内容摘要:

2、解 当 时 佛 、 道 兴盛 的 表 现 , 加 深 对 教 材 正 文 “儒 学 的 发 展 出 现 了 危 机 ”这 一 结 论 的 理 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 3、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 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 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 ,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 “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 5、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认识论)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道德观: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极端强调妇女贞节观。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地位和影响: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燕尾服成官方哲学。 B、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C、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 6、大全等书,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理学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A、背景: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B、内容:a、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8、应这些变化。 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 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 “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B、内容:a、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b、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C、影响:强调自我主动,鼓励人们奋发立志【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2、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9、,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