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着视听。 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C以讹传讹 D孤家寡人解析:选 B。 “急不可待”,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不当。 形容时间急迫 ,应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 A 项,“滋生”,繁殖、生长出来。 C 项,“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D 项,“孤家寡人”, 古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了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必须成为有限政府,必须对各类产权主体实施平等的法律保护、无歧视的公共服务和无差别的 4、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_;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欢愉;_。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 _。 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A BC D解析:选 C。 注意句式的一致和语意的侧重点。 前两处横线应与陶渊明、 5、朱自清两句的句式一致,以王维和李乐薇开头,最后一个横线处,要注意递进关系,强调的重点是“精神依托”。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成 7、置戍。 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 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有文集二十卷。 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正确的一项是(3 分)()5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要求B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寻:不久C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幸:侥幸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 短:诋毁解析:选 C。 幸:受宠幸的人。 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8、相同的一组是(3 分 )()6A已为好事者称颂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B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永王璘起兵于江东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诗人之达者D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以安危为己任解析:选 A。 A 项,“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B 项,“于”,介词,译为“对”;介词,译为“从”。 C 项,“之”,代词,代人,指高适;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以”,介词,译为“用”;介词,译为 “把”。 确的一项是(3 分)()7A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 而谋之B初上/ 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 /召而谋之最新海量高中、 10、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解析:选 C。 永王不是他率兵打败的。 10 分)9(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5 分)译文:_(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5 分)译文:_答案:(1)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他)辞去职位, (开始)客游于河西地区。 (2)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参考译文:高适,是渤海蓨县人。 天宝年 11、间,海内各地凡是拜谒要求上进的人都很注重文词。 高适年纪已超过五十岁,才开始留心于诗歌,几年之内,他的诗歌的体例风格渐渐发生变化,以气质取胜,自己也因此自豪,他每吟一篇,便被诗歌爱好者所传颂和赞美。 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高适是一位奇才,举荐他于有道科。 当时右丞相李林甫擅权专政,不重视文雅之士,只按一般的举子对待他。 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他)辞去职位,(开始)客游于河西地区。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认为他是个异才,便上表举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做掌书记,曾跟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把高适大大夸奖了一番。 等到哥舒翰打了败仗,高适从骆谷向西 13、分镇事,于是召他来谋平叛事。 高适便陈述江东的利与弊,并认为永王必败。 肃宗感到他的对答不平常,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在安州会师。 大军即将东渡,而永王已兵败如山倒,于是招降叛将季广琛于历阳。 平叛战争结束后,李辅国很忌恨高适的正直敢言,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高适被)降职授予太子少詹事职务。 没多久,蜀中兵乱,高适出任蜀州刺史,转为彭州刺史。 剑南地区自从玄宗回长安京都后,在梓州和益州二州各设置一节度使,百姓负担太重,劳顿疲惫,高适于是出西山三城设置戍卫。 代宗即位后,吐蕃攻陷陇右,渐渐逼近京城长安郊外。 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 14、,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代宗用黄门侍郎严武取代高适的职务,让高适返回朝廷,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高适逝于永泰元年正月,追赠礼部尚书之职,谥号为“忠”。 高适喜欢谈霸王之道的大方略,以追求功名为务,又讲究节义。 他生逢国家多难之时,常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然而他的言谈,超过他的实际本领,所以被大臣轻视。 历任地方州牧郡守,为政从宽从简,官吏和人民都感到方便。 有文集二十卷。 自唐以来,诗人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只有高适而已。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 空斋冷,江上流莺 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 寒食草青青。 【注】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 禁火: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3 分)答:_。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 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 \39。 醒 \39
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不溶解 在 100 mL 烧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 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 mL 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100℃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
2、,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这个贫困县的领导们分坐几辆豪华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C然而,特别让人不解的是,许多贪官总会在庭审中宣判时高墙内枪口下,才表现出一副悔恨不已声泪俱下痛心疾首的样子。 难道,他们在贪污受贿腐败之初,就不知道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父老乡亲。 D国务院派出多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
有时是“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有时又是“我可以 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总之,重复中又有变化创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 c. 第一节: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比喻、对比,以情驭景。
2、要的一个途径是看看他们的身边人在干些什么,由此肯定会看出点儿端倪。 一般来说,贪官周围总会密集着一帮子诸如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 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这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 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贪官置之度外,铤而走险,把一个个身边人大胆“用”了起来。 像李启红这样,“夫妻腐败”“家族腐败”“秘书腐败”等酿成的“窝案”很可怕,也很危险。
3、议论入诗,表达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诗人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李清照评论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这个观点与杜牧完全不同。 你赞同哪一个。 说说你的理由。 答:_解析:这两个观点无所谓优劣对错,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做出的评论,无论赞同哪一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