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下我看见了我的骨头教案3内容摘要:

都没有吗。 不可能,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X 射线”一定也有,只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它。 忽然,伦琴的脑中犹如灵光闪过:还没有测试过“ X射线”对人体的作用。 可是,万一发生危险呢。 危险怕什么,科学探索从来就是和危险相伴的,没有牺牲怎么会有科学的进步。 伦琴几乎没有犹豫就把手伸向了射线。 奇迹出现了,荧光屏上显出五根手 指骨的影子。 伦琴一拍额头:这家伙能穿过人的血肉,也许这正是它的用途呢。 他赶紧用照相机拍下了手骨的照片。 1895年的最后几天,伦琴将这项研究成果整理成一篇论文《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送给了沃兹堡物理学医学学会。 同时又把报告的副本和几张 X 射线照片邮寄给他的几位物理学家朋友。 1896年 1月 23日,伦琴在自己的研究所里举行关于新射线的报告会。 伦琴发现的X射线成为 19 世纪 90 年代的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他于 1901 年获全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 》教后记 教院附中 王 岚 2020年 11 月 25日我在我校七年级( 2)班执教《“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详略。 教学主要过程是:导入:教师板书课题,问:你看见过自己的骨头吗。 待学生纷纷议论后问:是谁发现了能让人能看见自己骨头的 X 光。 他是怎么发现的。 第一环节:通过散读、复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加深对伦琴发现 X 射线的经过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比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阅读《 X 射线的发现》,和课文所讲述的伦琴发现 X 射线的故事比较,圈划出写得较为详细 的内容并作交流。 第三环节:讨论能否用《 X射线的发现》中伦琴发现 X射线的故事替换掉课文 1~7节。 为什么。 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文章的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是写得具体生动还是写得简洁扼要,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阅读中关注内容的详略会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学习二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