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者”。 A 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排除;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B 项正确;C 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C 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D 项错误。 32016邯郸月考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中 5、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故选 B 项。 52016南昌调研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答案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 C 项。 6 8、师大附中模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经济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据所学可知,经济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而罗斯福新政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加强政府的干预的表现,故只有 A 项是正确的。 92016惠州调研 谈及苏联 19321933 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 多伊彻这样说道, “他们( 农民) 屠宰的牝牛有1500 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 4000 万只,猪 700 万只,马 400 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半。 ” 10、、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答案宁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出了适当调整;而斯大林模式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1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赫鲁晓夫回忆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 “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答案料表明,赫鲁晓夫的“解冻”式改革在 12、活的改善与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故答案为 D,也可排除 A。 仅从统计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苏联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和实现了工农业现代化,排除 B、C。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其中 13 题 26 分,14 题 26 分)132016山东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 ,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 14、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材料三1935 年 7 月 21 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 1935 年 10 月 1 日起的 50 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 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