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同步练习(3)及答案内容摘要:
3、 C. D. 23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门从事教育学术研究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正确的是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两者都赞成奴隶制社会 两者的思想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的重视A. B. C. D. 二、非选择题(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 道(同“导” ,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 5、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 384前 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 体现了什么精神。 28东西方的先哲们对心 7、 5 6 7 8 9 10B D C B D A D D B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A A A D A C D C 2 23 24 25D D A D (1)是指周礼,即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孔子倾向于维护奴隶制度(2)相同: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不同:孔子重视“德” ,强调“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视刑法,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的反抗(3)韩非子的主张更易被采纳原因:韩非子的主张有利于诸侯国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 27 (1)柏拉图(2)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 他还认为 8、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3)尊敬但不盲从 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28 (1)孔子针对春秋后期奴隶社会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的现状,提出了恢复周礼、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理想社会。 柏拉图针对雅典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了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各守其位的理想社会。 (2)孔子从道德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遵循礼数,推行仁政柏拉图从知识层面出发,要求统治者拥有智慧,掌握知识。 借鉴:提高执政者的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执政能力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能依靠“人治”等。 (有道理即可给分)29 (1)核心内容:仁、礼、中庸关系:仁与礼要结合起来,仁要有礼的约束,礼要体现仁的精神,用中庸之道才能将仁与礼和谐统一起来。 (2)教育对象: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目标:培养举止合礼,言行合乎忠信的“成人” ;培养独善其身并兼济天下的“君子”。 教育内容:六经,政事,治国本领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同步练习(3)及答案
相关推荐
3、著作,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 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 据说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的多。 这个问题,只要他数数夫人和自己的牙齿便一清二楚。 可是他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 因此,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我怎么不能呢。 ” A:你觉得总理又是什么样的人。 (以身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 教师小结。 导读,当外宾的飞机起飞后,总理又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 生读 2 指名反馈 3 议一议,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 (总理对人民的关心与热爱。 )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师总结,总理冒雨送外宾,展示中国人民的光辉形象,他以身作则和 人民同甘共苦,他心系着国家,他关注着人民的健康。
2、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4、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联、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5、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中央集权制、 “夫治国犹如栽树
哪一颗。 说明:这个问 题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构思一篇童话。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构思来学习大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童话,学生更感兴趣。 揭示课题《一颗小豌豆》 过渡:这颗小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拿出课文,标上小节号。 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A、这颗小豌豆的愿望是什么。 这颗小豌豆做了一件什么好事。 B、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4、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材料四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回到童年,我十分喜欢下雨,每逢淅淅沥沥的雨声在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学校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 ”理解“淅淅沥沥”并说出其他 AABB 的拟声词。 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应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在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 ﹜ 过渡: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十分高兴,一碰一跳地钻进外公的伞下,挽住他的胳膊,和他一同走进雨的世界,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