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四篇《桃花源记》课件内容摘要:
1、第四篇 桃花源记 考情搜索 2 0 1 5 锦州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形式考查。 原文呈现 课文翻译 章节精解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 鱼为业。 缘 溪行 ,忘路之 远 近。 忽逢桃花林 ,夹 岸数百步 ,中无 杂树 , 芳草 鲜 美 , 落英缤纷 , 渔 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 穷 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 , 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 , 他顺着溪水行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 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 长达几百步 , 中间没有别的树 , 花草遍地 , 鲜嫩而美丽 , 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 (眼前的景色 )感到十分诧异。 继续往前行船 , 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 2、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段 ):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 表明桃林的发现实属偶然。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 , 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 从口入。 初极狭 ,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 屋舍 俨 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 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黄 发 垂髫 , 并怡然自 乐。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 ,便出现一座山 , 山上有个小洞口 , 洞里隐约似有光亮。 于 3、是他下了船 , 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 , 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 , 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 ,房屋整整齐齐 ,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 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 , 耕种劳作 , 男的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第二部分 (第 23段 ):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 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 初极狭 ” 旨在表明桃花源隐秘难寻。 而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 , 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 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 见渔 人 , 乃大惊 4、 , 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 设 酒 杀鸡 作食。 村中 闻 有此人 , 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 隔。 问 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 汉 ,无 论 魏晋。 此人一一 为 具言所 闻 ,皆 叹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 语云: “ 不足 为 外人道也。 ”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 , 竟感到非常惊讶 , 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 摆了酒 , 又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 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5、的战乱 ,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不再出去 , 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这个人为他们一一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 (听罢 , )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 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后 , 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第 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 “ 要 ” 、 “ 延 ”等表现了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村中人的自述 , 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 ,不愿让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 ,又为下文 “ 不复得路 ” 埋下伏笔。 既出 , 得其船 , 便扶向路 , 处处 志之。 及郡下 , 诣 太守 , 说 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寻 向所志 , 遂迷 ,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 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渔人出来以后 , 找到了他的船 , 就顺着旧路回去 , 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 (武陵 )郡城 , (渔人 )去拜见太守 , 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 竟然迷失了方向 ,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 听 7、到这件事后 ,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未能实现 , 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第三部分 (第 45段 ):故事的结局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 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先写渔人 “ 处处志之 ” , 最终却 “ 不复得路 ” , 再写刘子骥 “ 规往 ” , “ 未果 ” , 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 中心概括 】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为线索 , 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 , 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 , 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 8、削 , 没有压迫 , 人人平等 , 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 写作特点 】 线索清楚 , 重点明确 , 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 “ 桃花源 ” 以表达社会感想 , 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 , 而对 “ 忽逢桃花林 ”和归来复寻 “ 遂迷 ” 、 “ 未果 ” 的传奇性开头、结尾 , 则写得清晰简略。 念迭起、引人入胜。 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 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 , 虚构了一个 “ 理想境界 ” , 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一 、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陶渊明 (约 365427), 浔阳柴桑 (现在江西九江 )人 , 东晋著名诗人。 9、又名潜 , 字元亮 , 世称靖节先生 ,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 , 又自号 “ 五柳先生 ”。 长于诗文辞赋 , 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 , 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 , 具有独特风格。 作品有 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 饮酒 五柳先生传 等。 二、重点字词句 1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_ 通 _ , 意思为: _ _ 2 古今异义 (1) 豁然 开朗 古义: _ _ 今义:乐观、畅快 , 不阴郁低沉 (2) 阡陌 交通 古义: _ _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要 邀 邀请 宽阔明亮 交错相通 (3) 率 妻子 邑人来此 绝境 古义: _ _ 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10、 , 指妻子 古义: _ _ _ _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 无论 魏晋 古义: _ _ _ _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5) 不足 为外人道也 古义: _ _ _ 今义:不充足 , 不满 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 (更 )不必说 不值得 3 一词多义 (1) 舍 便 舍船 _ _ _ 屋 舍俨然 _ _ _(2) 寻 寻向所志 _ _ _ 寻病终 _ _ _ _ _ _(3) 志 处处 志之 _ _ _ 寻向所 志_ _ _(4) 出 不复 出焉 _ 皆 出酒食 _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做标记 名词,标记 出去 拿出 4 词类活 11、用 (1) 形容词作动词 渔 人甚 异之 原意为:奇异 , 句中意为: _ _ _ _ _ 欲 穷其林 原意为:贫困 , 句中意为: _ _ _ _ _ 林 尽水源 原意为:尽头 , 句中意为: _ _ (2) 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 前行 原意为:前面 , 句中意为: _ _ 以 为异,对 感到诧异。 走到 的尽头。 消失。 向前。 5 重点实词 (1)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缘: _ _ (2) 林 尽水源 尽: _ _ _ (3) 初极狭 , 才通 人 才: _ 通: _ _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属: _ _ (5) 屋舍 俨然 俨然: _ _ _ (6) 悉如外人 悉: _ _ 12、(7) 怡然自乐 怡: _ _ (8) 问所从来 , 具答之 具: _ _ (9) 咸来问讯 咸: _ 沿着 完,没有了 仅 通过 类 整齐的样子 全,都 快乐的 详细 都 (10) 余人各 复延 至其家 复: _ 延: _ _ (1 1) 停数日 , 辞 去去: _ _ (12) 此中人 语云 语: _ _ _ _ (13) 既出 , 得其船 得: _ _ (14) 便 扶向 路 扶: _ _ 向: _ _ _ _ (15) 及郡下 及: _ _ _ _ (16) 诣太守 诣: _ _ _ _ (17) 寻 向所志 向: _ _ _ 又 请,邀请 离开 告诉,后面省略“渔人” 找到 沿、顺着 13、 从前的、旧的 到了,等到 拜见 以前,从前 (18) 遂迷 , 不复得路 遂: _ (19) 寻病终 寻: _ _ _ (20) 欣然 规往 规: _ _ (21) 后遂无问 津者 津: _ _ _ 6 虚词意义及用法 (1) 为 武陵人捕鱼 为业 _ _ _ 不足 为外人道也 _ _ _(2) 之 忘路 之远近 _ _ _ 具答 之_ _ _ _终于 随即,不久 计划 渡口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3) 既出 , 得 其船 _ _ _ _ (4) 屋舍俨 然_ _ _ _ _ _ _ _ _ (5) 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_ _ _ _ _ (6) 乃不知有汉 _ _ (7) 遂 与外人间隔 _。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四篇《桃花源记》课件
相关推荐
1、第十一篇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韩愈 , 字退之 , 唐代河阳人 , 文学家 ,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并称 “ 韩柳 ” , 且同列 “ 唐宋八大家 ” 之中。 他的著作收在 昌黎先生集 里 , 本文选自 昌黎先生集 里的 杂说 , 是其中的第四篇。 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 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它可以记事 , 也可以议论 , 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阶段,了解总体小康社会的微观表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使学生了解 GDP 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运用图片、说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 取 得 的 成绩,引导学生了解总体小康的 宏观表现。 运用材料、图片说明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 了解我国所处总体小康社会 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从而引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对比十六讲 授 新 课 (板书)
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讲述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日本”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自然环境。 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结构图。 [讲述 ]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 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情境创设 ]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问:二战时
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新课堂L 本 jingyingxin ketang七年级数学下册。 XJ一AT 四1.1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se 转自主预习区“亚习, 筑裤国-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 ,称这样的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 钊 2. 把两个含有 _ 相同 _ 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或者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联立起来,组成的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