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3.2《地球的公转运动》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 2课时 地球的公转运动 知识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 (北半球 )图 , 完成 (1) (2)题。 (1)图中字母 ) A 春分 B 秋分 C 冬至 D 夏至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2)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地球公转到 速度减慢 B 地球公转到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 地球公转到 速度逐渐加快 D 地球公转到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解析: 从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出 依据 2、地球公转方向判断出 答案: (1)D (2)D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1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黄赤交角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1)黄赤交角示意图。 (2)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拓展延伸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特别提醒: 近远日点与冬 、 夏至日的区别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 1月初 , 冬至日为 12月 22日左右 ,远日点为 7月初 , 夏至日为 6月 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 3、位置较冬至日靠东 , 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强化训练 1 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图 (从北极上空俯视 ), 据此完成(1) (4)题。 (1)在公转轨道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在 A、 B、 C、 近日点是 _, 每年 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夏至日时 , 地球处于由_点公转运行至 _点之间。 (3)A、 B、 C、 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_。 (4)地球从 点期间 , 太阳直射点几次经过赤道并向什么方向经过赤道。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解析: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图中 公转速度 4、最快; 公转速度最慢。 答案: (1)逆时针 (2)C 1 D A (3)C D B A (4)一次。 向南。 知识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1)图 太阳分别直射在哪条纬线上。 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几度。 (2)从太阳直射纬线往南北两侧 , 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变化规律。 (3)图 分别代表哪个节气。 这两个节气哪个范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解析: 从图中可知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 5、0 , 由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日 , 太阳直射点不能继续往北移动 , 故这一天北 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 此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答案: (1)图 图 两条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 (2)从太阳直射点往南北两侧 , 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减。 (3)图 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图 这一天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 近大远小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 6、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 (纬度差越小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 随季节的变化 “ 来增去减 ”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 , 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 移去则减小。 如下图所示: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 两点 ” 纬度差 “ 两点 7、” 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 若 “ 两点 ” 同在北(南 )半球 , “ 两点 ” 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 “ 两点 ” 分别属于南北不同半球 , “ 两点 ” 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强化训练 2 某地北京时间 6月 22日 6时左右日出 , 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 83。 该地最可能是 ( ) A 北京 B 沈阳 C 成都 D 海口 C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解析: 根据 “ 6月 22日北京时间 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 , 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约 105 E, 根据 “ 6月 22日 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约 83 ” , 可计算出该地的纬度 8、约为 30 26N, 因此答案选 知识点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人们一直梦想着能在太空中旅行 , 能欣赏宇宙的奇观。 其实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 地球用 并用 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 一年四季的轮回更替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色的公告牌上公布。 国家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 , 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 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 , 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 (1)是什么原因导致每天日出时间的变化。 (2)一些学校 9、(特别是北方地区 )的作息时间表因季节不同而调整 , 冬季的起床时间明显晚于夏季 , 这是为什么。 答案: (1)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故每天日出时间不同。 (2)冬季昼短 , 夏季昼长 , 故冬季的起床时间要明显晚于夏季。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北半球 ),如下图所示。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10、;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 , 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 (夜 )长时数昼 (夜 )弧度数 /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 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如下图所示 ):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昼长时数 (12日出时间 ) 2 (日落时间 12) 2。 夜长时数 (日出时间 0) 2 (24日落时间 ) 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 , 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夜长 11、)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昼长 )相等。 例如 , 40 0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某一地区 (赤道除外 )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时 , 昼夜长短相等。 即距夏至日或冬至日时间相等的前后两个日期的昼夜长短相同 , 例如 , 若 6月 22日为夏至日 , 则 6月 20日与 6月 24日昼长相同 、 夜长相同。 强化训练 3 法国 、 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 , 经济发展水平高。 根据法国 、 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 , 完成下题。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2010年 6月 8日 , 三个国家的首都 , 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_。 解析: 太阳直射北半球 ,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答案: 巴黎 马德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3.2《地球的公转运动》ppt课件
相关推荐
这首歌曲,请你仔细听一听歌中都唱了什么。 播放歌曲《新年 好 》 , 学生聆听歌曲,仔细听辨歌词。 师:好,歌曲听完了,谁来唱一唱,你听到了什么歌词。 学生回答:我听到了(演唱)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 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 , 师生一起演唱。 学生回答:我听 到了(演唱)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 , 师生一起演唱。 播放歌曲, 学生 小声哼唱。
剧。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1.复听朗诵与歌曲,加深理解,感受情绪。 2.分配角色。 朗诵者:自荐或同学推荐,最好是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 丹顶鹤:自荐,机会均等。 女大学生:自荐,机会均等。 群众演员:分组担任。 (含芦苇、风声、流水,也可添加雷雨声,创设 背景,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3.自主创编。 提示:丹顶鹤最常见的动作:站姿与飞姿等。 女大学生的形象:乐观向上,且热爱自己的家乡等
D《夕阳红》 重阳节 E《一二三四歌》 《八路军军歌》 建军节 F《圣诞节之歌》 圣诞节 G《好日子》、 《好运来》、《恭喜发财》、《花好月圆》财神节等喜 庆节日 H《春节序曲》《祝愿歌》 春节
二、世纪之约的故事 问:大家知道刚才画面上的两位老音乐家是谁吗。 他们演奏的乐曲是 什么。 说一说 教师说出故事 1)、 2) 听一听 课件播放首次演出场景并继续播放音乐。 唱一唱 猜一猜 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音乐会还能继续举行吗。 编一编 师:如果你认为李德伦老人能如期出现在音
,老师也来做个伴唱,仔细听,老师的伴唱有什么特点吗。 (加入音高,用棒指谱) 生:重复前一句句尾的音,只有第三处不一样。 音是向上走的。 ( 3)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你们能试试跟老师的琴来唱一唱和的部分吗。 (师范唱,生来和,纠正第三个音)评价 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 ( 1)听乐句模唱 ( 2)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 河上
:先发给每队三张图卡,分别是 A 组三首乐曲的情境图(如:乐曲《观庙会》的图卡是一张热闹庙会的情景股、乐曲《彼得与狼 》的图卡是一张森林彼得的小屋的情景图等),图下标有乐曲名称,再按照《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观庙会》 《凤阳花鼓》的顺序,播放 A 组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 三首乐曲一结束,请各队按照播放的顺序,将图卡排序。 B 组乐曲的顺序是《彼得与狼》 《新疆之春》 《土耳其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