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内容摘要:
1、专题二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温馨提示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 张冠李戴 , 将原文中 “ 张 ” 的观点态度说成是 “ 李 ” 的观点态度 , 或将 “ 李 ” 的观点态度说成是 “ 张 ” 的观点态度 , 东拉西扯 , 混乱不清。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 就是把 “ 因 ” 错断为 “ 果 ” , “ 果 ” 错断为 “ 因 ” ,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筛选文本信息张冠李戴 ( 2 0 1 5 云南省丽江市 高三期中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 2、面的问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 ,“ 人品即画品 ”。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留意了许多年 , 我发现 , 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 “ 不得要领 ”。 “ 人品 ” 和 “ 画品 ” , 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 , 都很重要。 “ 人品 ” 是 “ 做人 ” 的结 果 , “ 画品 ” 是 “ 作画 ” 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把 “ 人品即画品 ”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 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 “ 贼好 ” ,可人 “ 不咋地 ”。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 3、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 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 地说: “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 ,我真想扭头就走。 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所以, “ 人品即画品 ”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 时只是被当作 “ 幌子 ”。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 “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 等,要是较起真儿 4、来,会发现这些 “ 流行语 ”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 做人 ” ,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 各样的解答。 有的人画很一般 ,但能靠 “ 官僚奸商 ” 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 “ 浮躁 ”的社会, “ 做人 ” 的标准也许随之 “ 浮动 ”。 于是 , 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 , 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 , 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 , 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 “ 学术 ” 地位 ,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 , 比起长年累月拼命 5、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 , 这可是省事多了。 这样的 “ 做人 ” , 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 , 有什么本质联系。 “ 人品即画品 ” 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 , “ 人品即画品 ” 在现实中便 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 人品就是人品 ,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 , 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 , 它的艺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 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 , 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 , 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 , 技艺要不断地磨练 , 风格和个性要不 6、断地锻造 , 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 这些问题说穿了 ,就不只是画品 , 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 , 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 成的。 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 ,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 人品即画品 ” 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 “ 人品即画品 ” 说事儿,千万别当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 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 在作者看来 , 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 , 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 , 更 7、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 , 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 “ 人 品 ” 和 “ 画品 ” 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 作者对在艺术上不努力 , 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 , 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 , 但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 浮 躁 ” 的社会 , “ 做人 ” 的标准也随之 “ 浮动 ” , 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 , 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 , “ 画品 ” 也很难保证。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原文第二段 , “ 8、人品 和 画品 , 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 , 都很重要。 人品 是 做人 的结果 , 画品 是 作画 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 , 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 B 项符合文意。 而 A 项属于典型的 “ 张冠李戴 ” 错误类型 , 却未被指出 , 导致失分。 A 项不是作者的观 点 ,原文是说 “ 美术 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 ” ,属于张冠李戴;而且 “ 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 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 “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 的现象。 二、筛选文本信息因果混乱 ( 2 0 1 9、6 青海 省部分高中高三月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两汉 “ 书教 ” 首在治 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历来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 , 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同是一部尚书 , 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 , 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 , 但目前就成果而言 , 除清代外 , 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 两汉 尚书 学在整个 “ 书 教 ” 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 因为它不仅处于 尚书 学传统的前源时期 , 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 10、成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 两汉 尚书 学研究。 作为 “ 五 经 ” 之一的尚书 , 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 , 也是 “ 书教 ” 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 “ 书教 ” 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 , 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 该书作者认为 , “ 书教 ” 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 , 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 “ 书教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具体地说 , 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 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 ,如洪范 “ 五行 ” 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 11、识论之建构的影响 ,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 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 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 书教 ” 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 “ 书教 ” 文献广博 , 包罗万象 , 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马著认为 , 尚书提出了 “ 天之断命 ”“ 续命于天 ”“ 剿绝其命 ”“ 恭行天之罚 ”“ 改殷之命 ” 的说法 ,已经体现出朴素的 “ 天人合一 ” 观念,这 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 ,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 汉代“书 12、教”承袭了这一观念, 一些 学者依此 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尚书 洪范 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 尚书 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 行的 “ 五德终始 ” 说、 “ 三统 ” 说 (即 “ 三正 ” 说 )无不深受 “洪范五行 ” 说的浸染 , 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 , 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 , 时代久远 , 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 , 与现实全无牵涉。 这自然是一 种误解 ,如果学 13、术无补于现实 , 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 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 , 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 鉴古知今 , 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 , 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 ,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 , 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 从而把继承 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 ,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 文化软实力。 ( 选自光明日报 ) 下列对 尚书 和 “ 书 教 ” 的表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 尚书 历来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 14、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 “ 书 教 ”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 尚书 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尚书 是 “ 五经 ” 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 尚书 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 “ 书 教 ”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 尚书 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 “ 书 教 ” 传统。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没有分清因果关系 , 原文 “ 尚书保存 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是因, “ 对中国社会文化 15、影响深远 ” 是果。 A 因果倒置 , “ 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是因 , “ 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 是果; B 改变范围 , 原文说 “ 除清代外 ” ; D. 曲解原意 , 原文是说 “ 书教 传统逐步确立 ” , 而不是 “ 继承和发展 ”。 一、抓句子主语或宾语 , 防止张冠李戴第一步 锁定区间 , 细读原文。 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句段,仔细审读这些句段,关注句子的陈述对象、涉及到的事物,用圈、点、标、画等方法标出这些重要概念。 第二步 题文对比 , 找出差异。 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信息对接的差异和错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看选项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限制性词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看选项是否存在漏字、添字、改字、改变顺序,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的现象;(3)关注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要联系语境看 “ 这些 ”“ 这个 ”“ 其 ”“ 它们 ” 等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范围、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如例 1中的 文是 “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相关推荐
序写的。 怎么分段。 学生反馈分段情况。 ( 出示课件) 三、 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同学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反馈:妈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师质疑。 对于九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 那佩佳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类似的情况在同学们身上出现过吗。 那当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都没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语的意思。 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故事。 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原因。 三、反馈学习情况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见义勇为:义:正义;为:做。 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勇敢去做。 不可思议:形容对事情的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习以为常:习:习惯。 习惯了,就当作是平常的事。 集
1、专题三 小说探究切忌遗漏要点和层次交叉第四章 小说阅读温馨提示 近几年高考试题 , 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标题意蕴类探究、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选择综合类探究。 在一轮复习中 , 考生做小说探究题时往往遗漏要点、层次交叉 , 导致失分。 第四章 小说阅读一、探究遗漏要点 ( 2 0 1 5 四川省内江模拟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二 、 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在沙滩上筑城堡;我们编了一个童话故事„„) ,说说“快乐天地”在哪儿。 我们为什么称它为“快乐天地”。 (“这里”指沙滩,我们经常去那里做有趣的活动,所以是我们的快 乐的地方。 )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 读出你的喜欢。 “有趣的活动”。 (沙滩上垒城堡)是怎样做的。 我们编织了一个什 么童话。
1、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 简单说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在一轮复习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见失误是对表达技巧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不准 ( 2 0 1 5 银川模拟
通过朗读让学生进 一 步感悟 藏族人民过雪 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别具特色,充满欢声笑语,你知道有哪些。 生: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 „„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积累得真不少,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 ,我们就来了解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 是啊,雪顿节是个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