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4篇内容摘要:
段表达了对死难烈士沉痛哀悼、对反动派愤怒控诉、对革命的胜利信心和彻底斗争的强烈感情。 3.让学生解答“思考和练习”四第 3 题。 提示:①指 1898 年“戊戌变法”以后的 30 余年。 ②如 1907 年徐锡麟、秋瑾的被杀; 1925年的“五卅”运动, 1926 年的“ 8. 13”惨案, 1927 年的“ 4. 12”政变中被杀的无数青年革命者。 ③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青年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愤怒和顽强斗争的思想感情。 ④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 ⑤指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 ⑥与开头互相照应,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 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 ⑧这一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的话,发人深思。 (九)总结。 (见“难点、重点分析”) (袁伯渠 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Ⅲ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 ________;作者是 ______;出处是 ________;写作时间 ________;本文纪念的五位烈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标题中的“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截然相反的词,它们联系在一起,应作何理解。 3.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试作简要说明。 5.试扼要分析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是 如何完美地使记叙、议论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6.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试举例说明之。 7.方孝孺的“迂”跟柔石的“迂”有何共同特点。 又有何区别之处。 8.作者在文章中引入高僧“坐化”的典故用意何在。 9.向子期的《思旧赋》引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你能举出课文中一些印证这首诗的语句吗。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 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 ______% 阅读效率: 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极其深 沉复杂的情愫与胸臆,但贯串全文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呢。 2.在鲁迅先生著文纪念的五位青年作家中,本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位。 为什么。 3.作者在文章里感叹“三十年来目睹许多青年的血”,你能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说明吗。 4.课文末尾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含义何在。 (三)精读导引。 第 1 题:作为一篇写人忆事的纪念性文章,本文能将记叙、议论与抒情熔于一炉,从而表达出作者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 那么,究竟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呢。 这点只有通读全文,深刻体会作者感情的几个集结点,方能把握。 第 2 题:鲁迅先生对遇害的五位青年作家熟悉程度不同,感受有别,故表现在文章中决不平均着墨。 细读本文第二、三、四各部分,可窥见一个突兀的形象跃然目前 —— 那就是柔石。 那么,作者又为何这样安排呢。 第 3 题:这需要结合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和有关资料作答。 第 4 题:善于在文末将高度的思想性和深邃强烈的情感熔铸在精练含蓄的语言里,以昭示末来或启迪后世,耐人咀嚼是鲁迅杂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然而欲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则必须以弄通课文、了解作者的爱憎为前提。 (四)疑难讨论。 1.课文以记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 情,作者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文章记叙柔石的仁迂宽厚,任劳任怨,一句“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在一个深夜里,„„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一段,字字沉重,感情浓烈;“我沉重地感到„„”表明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课文当中这些感情的火花,交相辉映,融汇成一团悲愤的烈焰,忧愤深广,哀切动人。 2.在遇难的五位青年作家中,李伟森作者没有会见过,胡也频亦只有一面之缘,他熟悉的有柔石、白莽和冯铿等三人,而以柔石为最。 这一方面是基于写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则 旨在 “撮其要者领冠群芳”。 作者通过与柔石的交往,列举其搞创作、搞翻译、办朝花社、印刊物等革命文学活动,竭力表现其“迂”与“台州式的硬气”,进而写出柔石的被捕与遇害诸事,由一点而窥全豹,复将其余几位青年作家的性格与命运一览无余,遂收“得尽所历妙”之效,否则,如果对五位青年作家平均用力,泛泛写来,只能文气囿于平庸,文采增华无望。 3.这里的“三十年来”,可上溯到 1898 年的“戊戌变法”,自后历次的青年“流血事件”,如 1907 年徐锡麟、秋瑾的被杀; 1923 年的“二七”惨案; 1925 年的“五卅”运动; 1926年的 “三一八”惨案; 1927 年的“四一二”政变等。 4.“夜”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与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之路。 这里的“忘却”实为“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不说”亦非意味着要将战友忘掉,因为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结尾这句含义深刻隽永,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纪念与崇敬,也表现了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斗争定会胜利的坚强信念。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南腔北调集》; 1933 年 2 月 7~ 8 日;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 ( 10 分) 2.“忘却”与“记念”是一对意义相反的词,联袂一起,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因为这里的所谓“忘却”,旨在“摆脱”悲哀的重压,不能仅用悲痛“记念”死者,而应当以战斗来“记念”先烈。 如是正好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 10 分) 3.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公开叛变革命; 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1931 年 1 月 17 日至 2 月 7 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并枪杀五位左翼作家。 ( 6 分)。 4.全文示意图。 ①记叙 —— 白莽 —— 相见 ②回忆 —— 柔石 —— 交往 写一点文字 ③记叙 —— 柔石 —— 被捕 —— 悲痛 —— 战斗 ④追忆 —— 柔石(等)被害 ⑤抒情 —— 烈士 —— 不朽( 14 分) 5.文章(一)至(三)部分重在叙事,第四部分叙事抒情结合,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则又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 ( 10 分) 6.洗炼、朴实、深刻、含 蓄。 如“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及“不屑”三个词,概括了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的现实,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7.共同点:威武不屈、舍生取义、正当直行的阳刚之气;不同处:方为争议皇位归属事而杀身延祸,实为“迂”;而柔石之“迂”,是指其善良忠厚、淳朴磊落的品质。 ( 10 分) 8.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残害忠良毫无二致。 ( 5 分) 9.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对革命烈士的崇高赞颂。 ( 5 分) 10.原诗(略)印证语句如“这一夜我 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 20 分)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 艳 红 日 期: 07 年 4 月 3 日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 ]: 仔细揣摩文章的语段 体悟白莽和柔石崇高的品 格 学习鲁迅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技能目标 ]:学会写作复杂 的记叙文 [情感目标 ]:从白莽和柔石身上学习革命烈士为理想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结合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为我、为家、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术素养目标 ]:学会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源,直观领受作品的感染力 【 教学重点 】 : 从解读 白莽和柔石的 形象感受革命烈士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 教学难点 】 : 鲁迅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 教学活动 】 : [课前活动 ]: 勾画出成语,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理清文章的结构,圈划出有关白莽和柔石的语 句并分析 领会题目的含义 [课堂活动 ]: 从 课文的语段和语句中感受白莽和柔石的崇高品 格 学习革命烈士为理想孜孜不倦追求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课后活动 ]: 读鲁迅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比较与本文的不同。 【 教学工具和资源 】 : 多媒体课件,影片《为了忘却的记念》片断,音频文件《广陵散》,南京爱国主义教育所拍摄的照片 网上教学网 【 设施环境 】 :进入互联网的普通教室 【 教学评价 】 :提问 【 教学课时 】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 设施 教师 预设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 2 分钟) 课件 诗词导入 从教师满怀深情地诵读中进入本文的学习 低沉而不消沉的语调营造氛围 二、 感 受 烈 士 崇 高 品 格 ( 1) 分 析 白 莽 的 形 象 课件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白莽的语句或段落,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怎样的品格。 一次:送译稿; 二次:送译稿; 三次:出狱; 被捕; 《格言》译诗。 品质: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及对理想的追求 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和从事件的记叙中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学 习人物品质;考察学生对各种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学会鲁迅先生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的( 2) 分 析 柔 石 影片片断《为了忘却的作者是怎样表现柔石的“迂”和“硬气”的。 (注意:与作者塑造白莽形方孝孺典故; 办朝花社; 看社会; 走路; 被捕及遇害; (30分钟) 教学反思: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一 篇怀人叙事散文。 文章涉及人物多,事情琐细,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是比较难上的一篇文章。 我的这一堂课结合单元主题“理想”,主要从分析白莽和柔石两个人物形象入手,从鲁迅的写作方法中体会这两个人的崇高品格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本节课,我利用影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断(鲁迅与柔石的交往)给学生以直观的影像,让文本中的人物站立起来面对学生,切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然后在分析了二人品格后,将他们的精神延伸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祖国和民族而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先烈,结合上周对 学生进行的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音频文 的 形 象 记念》; 课件。 象的方法相比较) 狱中来信。 品质:执著理想,坚定乐观,单纯忠厚。 写作方法 三、 拓展: ( 7 分) 课件。 音频文件《广陵散》(古筝)。 通过学习烈士结合自己刚刚接受南京爱国主义教育,畅谈“我想对烈士如是说„„” 学生讨论,由某一个学生 朗诵自己所作 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四、 小结 ( 1 分) 课件 一首小诗《记忆》 紧扣题目,记忆与人类思想矛盾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描写人物方法 品质 一、 白莽: 细节,外貌 忠诚 二、 柔石: 语言,细节。鲁教版必修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4篇
相关推荐
2、导入: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个基本的曲线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形物体随处可见,你知道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吗。 且圆还具有不少特殊的性 质呢?任务 ,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试解决下面的问 题:(1)圆指的 是“圆周”还是“圆面”。 为什么。 (2)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3)半径和直径都是弦吗。 直径和弦是什么关系。 (4)半圆是弧吗。 半圆和弧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等弧。 导学难点探究和展题设计三
第一部分( 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 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 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 (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1)集体朗读。 2)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不堪。 小明运用思品课上学习的知识,帮助妈妈提高了思想认识,了解了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 很快小明的妈妈办起了个体商店,生意日渐兴隆。 说一说:小明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了小明的故事大家启示很多,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你或你家人的利益,你又会怎样做呢。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大家的觉悟很高,谈得很好。 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3. 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并在小组内交流。 热爱自然 厌恶污浊 向往高洁 鄙视世俗 教学板块之二: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荷塘的美,准备用“荷塘(荷花)好美,你看„„”的句式,用一句描写的话描绘一下荷塘的美景。 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说,后在班上说。 老师找了一组荷塘荷花美景的图片,我们一起来 欣赏欣赏。
3、家相距 24亮 8:00 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 8:30 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时间 t(时)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 12km/妈比小亮提前 时到达姥姥家C妈妈在距家 12追上小亮D9:30 妈妈追上小亮二、填空题(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 11计算: 1直线
举例:土壤形成过程 问题 2: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 生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 城市绿化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活动探究 2:(教材第六页活动内容) ( 1)气流运动方向 : (2)绿地在局部小气候中的作用有哪些。 三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课本 79页,完成下列问题: 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历史时期 生 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对自然的态度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20世纪 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