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秋水1内容摘要:

)比喻中的隐喻意义:庄子擅长比喻,而且往往是连类而及,层出叠出。 但这些比喻的意义,不在喻体,也不在被喻体,而在于其隐喻的意义。 例如 ‚ 吾在于天地之间(被喻体),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 (喻体),这个 比喻的意义决不是为了说明天地大而自我渺小,而是让读者由此而连类升华出宇宙无限大而个人十分渺小、认识无止境而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的哲理。 本文的所有比喻,其喻义都不在喻指本身,而在于其隐喻的意义。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一切说明普遍事物的比喻,都具有隐喻与象征的功能。 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是普遍性哲理,其具体内容和现实体现是无法用语言来穷尽的,故略举三四,便有了连类生发、以一寓万的功效。 因此,本文实际上是整体性设喻、整体以例喻理、整体隐喻象征。 本文援譬设喻、隐喻象征的过程,也就是论证说理、连类生发、升华哲理的过程。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 4)对比:从局部到整体都应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中心旨意,本身就是一个对比见义的哲理,两者构成一种关系,并互为依存,没有对比,自然也就无法具体说明。 因此全文的意理内容、思想方法与表现方法,都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的。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 5)排比与反诘:大量使用排比句,有些排比在意义表达上还有层递的意味,有些排比又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从而增强了行文的气势与说理的力度。 ( 6)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逐层论证方法。 从 ‚ 河 ‛ ——“海 ‛ ——“天地万物 ‛ ——“社会人事 ‛ ,体现出内在逻辑的严谨性。 需要掌握翻译的句子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请从课文中找出 词类活用 通假字 虚词 古今异义 成语 特殊句式 固定格式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答案: 词类活用 ① 秋水 时 至:名状 , 随时令 , 按时。 ② 以天下之 美 为尽在己:形做名,美景 ③ 顺流而 东 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 ④ 东 面 而视 (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 ⑤ 少 仲尼之闻 , 而 轻 伯夷之义 (意动词 ,以 … . ) 通假字 不 辩 牛马 ——辩 同 辨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 虚 也 ——虚同 墟 不似 豪 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 毫 虚词的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②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介词,当 ‚ 在 ‛ 讲。 ③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 象。 ④ 东面而视 , 不见水端:连词 ,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古今异义 ① 河: 古义 ——特指黄河;今义 ——泛指河流。 ② 于是: 古义 ——在这时 , 这时候;今义 ——表 承接。 ③ 至于: 古义 ——到了;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④ 北海: 河:古义 ——北方的大海;今义 ——我 国的一部分海域 , 即东海的北部。 ⑤ 东面: 古义 ——面朝东;今义 —— 东边。 ⑥ 面目: 古义 ——脸;今义 ——脸的形状 , 相貌。 ⑦ 大方: 古义 ——深明大道的人 , 或专通某种学 问的人;今义 ——1) 不吝啬 2)自然 , 不拘束 , 不俗气。 成语 ① 望洋兴叹:望洋 , 仰视貌 , 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 ,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 , 感到无可奈何。 ②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③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特殊句式 ① 定语后置 ——闻道百; ② 宾语前置 ——莫己若 , 我之谓; ③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固定格式 ① 吾非至于子之门 , 则殆矣。 ( ‚ 非 …… 则 ‛ ,表示假设 , 译为: ‚ 不是 …… 就 …… ‛。 ) ②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 且夫 …… ‛ , 再说 , 而且 , 用于承接上文 , 引出另一层意思。 ) 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 见 …… 于 ‛ , 被 ……所 ) 归纳修辞句 比喻: ①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② 吾在于天地之间 ,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④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 , 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 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 因此 , 盲目地自夸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 ,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排比: ①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② 万川归之 ,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 ,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④ 五帝之所连 , 三王之所争 , 仁人之所忧 , 任士之所劳 , 尽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