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戊戌变法2内容摘要:
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高潮: 百日维新 (一) 施政纲领: (一)开始标志: (二) 内容及其影响: (四)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 应诏统筹全局折 》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 《 定国是诏 》 政治、经济、文教、军事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举步维艰 公车上书 1895年 4月 ,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 ,传来日本逼迫李鸿章签定 《 马关条约 》 的消息,康有为一夜间奋笔疾书,起草了 书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 5月 1日,各省举人齐集开会讨论,有 1300多人签字,第二天上书递到都察院后,说条约已签字无法更改,拒绝接受。 史称公车上书(汉朝时封建官府用车马接送被征召选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用公车比作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公车上书推动着变法思潮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 定天下之本, 练兵 强天下之势, 变法 成天下之治。 ” --康有为 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 主要内容: ( 1) ( 2) 结果: 《 马关条约 》 草案电传回北京 迁都、练兵为权宜之计 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为长久之计 影响: ⑴ 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⑵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⑶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目,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由于保守派阻挠,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万木草堂 1891年 广州 康有为 《 中外纪闻 》 (原名) 《 万国公报 》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强学会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 时务报 》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主笔) 《 国闻报 》 1897年 天津 严复 《 知新报 》 1897年 澳门 康广仁 时务学堂 1897年 湖南 谭嗣同 粤学会 1898年 北京 康有为 《 湘报 》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南学会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保国会 1898年 北京 康有为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强学会 保国会 南学会 国闻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5 56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 57 1875年至 1908年在位。 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 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 “ 训政 ”。 1889年,太后 “ 撤帘归政 ”。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 “ 明定国是 ” 诏 ,宣布变法。 9月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 光绪帝( 1871— 1908) 58 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哪些作用。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 作用: ①介绍西学 ②宣扬维新思想 ③推动变法运动。 意义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 , 宣扬维 新变法, 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讨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 言事 律例。 经济方面 、农工商总局,奖励农 工商业 的发展。 、农会等民间团体。 取消 旗人 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教方面 ,设京师大 学堂。 , 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著作和 发明。 改革 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改习 洋操。 船舰 ,扩建海军。 淘汰旧军。 变法内容 (必记 )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队近代化 61 北洋新军 NEWS 百日维新 的主要特点 :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改变旧习俗 • 创办 《 时务报 》 等报刊 —传播思想的武器 •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 —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文化 军事 教育 •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 •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 近代教育发展 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教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变法措施的作用和局限 (必记 ) 守旧势力:慈禧太后 维新力量:光绪帝 角色体验 : 你认为以下角色谁会赞成变法,谁又会反对变法,他们对变法所持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维新人士 八旗子弟 官僚 资产阶级 新军 绿营 士兵 旧知识分子 新知识分子 新旧势力的交锋 (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 2)慈禧太后: ( 3)读书求官之人: ( 4)维新派: 支持 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 反对 求助于在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 ① 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 ②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 地方官员大多对新政抵制 ④ 新机构为守旧势力把持 A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 B任命谭刘杨林“军机四卿” ⑤ 荣禄暗中勾结旧势力密谋慈禧训政 C拉拢袁世凯 D游说列强 光绪帝的反击使得矛盾尖锐化、表面化 慈禧太后为首 (封建守旧势力) 光绪帝为首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新势力 旧势力 原因: 人物: 举措: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机构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井) 光绪帝 (弱、受约束) 翁同龢 (解除远离) 陈宝箴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交锋态势: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新政措施的推行 ,遭到了 守旧顽固势力 的强烈抵制与反对 ① 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① 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四名侍郎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1)旧势力 (2)光绪帝 4、结局: 失败 标志: 戊戌政变 , “ 戊戌六君子 ” 被杀 5、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 主观上: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脱离群众,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③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④ 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⑤ 维新派政治上不够成熟: 缺乏政治策略, 改革措施较为激进,急于求成; 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于孤立; ⑥ 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⑵ 客观上 : 反动势力强大。 中央与地方顽固派官僚、寄命科举的读书人、失去特权的旗人等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 ①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 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 ③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④ 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⑤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身的缺 点 外来的阻力 光绪并无实权 维新派实力弱 康梁缺乏经验 改革推行过急 慈禧揽权专制 满人猜忌康梁 顽固官僚反对 科举士子不满 力量对比悬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政变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NEWS 戊戌政变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政治新闻 【 方法 】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7、历史意义 ——维新时期的遗产 1、 爱国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民族危机,变法图强,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国内背景 ) 3、 启蒙意义 : 思想解放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历史功绩 ) 2、 进步意义: 政治改革运动 ,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历史发展趋势 ) 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 变法的局限性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 行动比。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戊戌变法2
相关推荐
规定总统任期改 十年,连任无限制,有权推举继承人 1915年 5月 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 11月 召集国民代表大会,投票批准改制君主立宪 1915年 12日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实行“洪宪”帝制 袁世凯 1912年 3月上台到 1916年 6月死去期间的大事年表 “国民党人物中,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 袁极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 …
106家,资本总额为。 平均每个企业 ;而同期创办的 18家官办或官商合办的企业,资本总额高达 ,平均每个企业有 万元。 资本的匮乏限制了民族资本的行业选择,生产规模,设备购置和技术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难以与外资企业竞争。 • —— 郭豫明 《 中国近代史教程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P152 • 材料六:如 1881年,广东南海县的继昌隆等
2、原命题假,逆命题真C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D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假命题11下列命题中为全称命题的是()A圆内接三角形中有等腰三角形B存在一个实数与它的相反数的和不为 0C矩形都有外接圆D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1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命题“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不是全称命题B命题“x N,x 3x”的否定是“x N ,x 3x”C “a1”是“函数 f(x)最小正周期为
,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大者王,小者侯)。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太启九国。 …… 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 《 汉书 诸侯王表 》 从封国到削藩 吴楚七国之乱 晁错 周亚夫 原因: 淮南王刘长,直呼文帝 “ 大兄 ” ,擅杀大臣,自作法令。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封地过小,起兵造反,后被平定。 吴国辖有三郡五十三城,城内产铜、煮盐、铸铁 „„ ——
的刑具, : 1927年 4月 28日,这位 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李大钊 就义的绞架 这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革命烈士李大钊的绞刑架。 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 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汉白玉雕像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
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 ) A. 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 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 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 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