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语文必修一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1内容摘要:
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品读鉴赏 四、 第四层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比兴”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把贤者比喻为 高空的明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比喻人生短促。 “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 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比喻用人要 “ 多多益善 ”等。 五、鉴赏探究 诗歌中三次使用问句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中,诗人表达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何以解忧”句承前“人生几何”来发问,显示诗人对年华易逝的追问和感叹;“何时可掇”则表现了对贤才难得的惶惑;最后的“何枝可依”则又表现了独自往来难见贤才的孤独感。 诗歌中三次使用问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主旨: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 “ 忧 ”字,诗人 “ 忧 ” 什么。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全诗着眼点: “忧”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建功立业 一统天下 志 读了本诗,你能否感受到它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悲凉沉雄 、 慷慨激昂、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 ——钟嵘 《 诗品 》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 ——毛泽东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 ——刘勰 《 文心雕龙 》 感情丰富、意味深远 : 在 《 三国演义 》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 这和曹操在 《 短歌行 》 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 真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六、研究探讨: 还曹操本来面目: 曹 操 ( 155220 ) 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 说曹操是奸臣。 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 《 毛泽东读史 》 ) 七、对比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诗人少年时期曾立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但如 今却老病孤愁,毫无建树,但诗人并未消沉,他仍旧关心 国家大事。 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如 “ 孤舟 ” 就比喻了诗人飘泊无依的人生境遇。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这首诗的主旨、结构和 作者运用 “ 比兴 ” 写法来抒发个人内心情怀的写 作技巧。 要把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加强诵读, 如果连课文都不熟悉,就不可能完成学习目标。 归 园 田 居 陶 渊 明 之三: 第三课时教学。20xx粤教语文必修一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