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5玛雅文明的发现内容摘要:
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 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 1542 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 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 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 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 1773 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 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 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 ” 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 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 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 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 18 世纪晚期,一些勇莽 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 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 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 20 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 „„”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 19 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 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 只有到了19 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 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 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 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 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 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 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 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 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 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 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 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 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 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 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 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 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 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 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 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 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 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 1838 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 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 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 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 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 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 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 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 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 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 ”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 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 周围全 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 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 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 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 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 上相似的图像。 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 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 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 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 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 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 代树立了新准则。 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 1841年和 1843 年先后出版( 1841 年,发表《中美。人教版历史选修5玛雅文明的发现
相关推荐
——美国,其运动员几乎遍布奥运会全部项目,而其金牌数、奖牌数,更已连续数届奥运会稳坐金牌、奖牌榜第一把交椅。 联想到遍布全美的各种体育场馆,世界水平的各类联赛,如此大宗的花费,长年累月的建设,没有坚挺、强大的国力支持,如何能行。 再看这次中国军团夺取 32金的骄人战绩,不同样是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么。 反之,回想一百年前的中国,同样有世界第一的人口,世界第三的国土,可派去参加奥运会的却只有一个人。
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 ( A) •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写作手法的理解类 ) • 这首诗中写出了夜莺、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 这样写的目的 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
治。 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 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 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 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 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 贵族和祭司是统 治阶级
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 他的目的是什么。 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 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 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是否科学。 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第二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莫克的发现以及 19世纪 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
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最后注意适当进行归纳,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方面归纳 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目“克诺索斯城” 围绕克诺索斯城,引出了在民间久为传诵的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一段神奇传说,也引发了后人对发生在克诺索斯城有关米诺斯传说的争议。 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个方 面:①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世界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能力;②帮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