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内容摘要:
提出三大政策: 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组建黄埔军校( 1924): 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 年 1 月 24 日, “陆军军官学校 ”在广东黄埔成立。 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 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逝世: 1925 年 3 月 12 日 孙中山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 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 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 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三)本课小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从“医人”到“医国” 从“改良”到“革命” 开始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课堂练习: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 年 6 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 年 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人教版历史选修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
相关推荐
看问题 ——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标准: 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 社会的进步; 格式: 从性质(实质)、进步性和局限性三个 方面进行。 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 2020/12/25 性 质: 进步性: 局限性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表达 反映 推动 ( 前提 )民族主义 (核心)民权主义 (补充和发展)民生主义 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医人 ” 到 “ 医国 ” 18871892 “ 改良 ” 到 “ 革命 ” 1894 “ 旧三民主义 ” 到 “ 新三民主义 ” 1924 ( 1)原因: ①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 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 —— 孙中山: 《
世凯表现出“以国家与人民为念”的虚假情意,孙中山被他所迷惑。 孙中山推心置腹对袁世凯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做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 , 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以统一中国。 —— P62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 ,结合当时中国实际 ,分析民族和民权主义真的实现了吗 ?为什么 ? 没有实现 ① 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②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解析 】 从下面看,改革开放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生产力,它是一场社会经济领域的革命。 (高考题)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这场讨论的历史作用是( )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平反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D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一脉相承 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B回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放: 1)主张: 2)发展对外关系:加强()关系;恢复()关系
会主义道路时期 1) ,在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八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 1961年初,与周、陈一起制定了八字方针,力图纠正“大跃进”所犯的“左”倾错误,对出现的包产、分田到户的现象给予了肯定;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经历 十年文革时期 1)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2) 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