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内容摘要:

登建康赏心亭》,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 .词中的 “ 游子 ” 指谁。 为什么。 提示: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 . “ 落日 ”“ 断鸿 ”“ 吴钩 ”“ 栏杆拍遍 ” 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落日 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吴钩 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栏杆 拍遍 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3. 请分析本词用典的具体作用。 用典 作用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刘郎 ” 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 怕应 ” 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物,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借张翰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 流年 ” 即年光如流; “ 风雨 ” 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 树犹如此 ” 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中,作者却连用两个 “ 秋 ” 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 第一句 “ 楚天千里清秋 ” ,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两个 “ 秋 ” 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 第二个 “ 秋 ” 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二、阅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 .找出词中的典故,分析其作用。 提示: 典故 作用 孙仲谋 讽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的沉痛感叹。 刘裕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刘义隆 以史为鉴,告诫韩 侂 胄。 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佛狸祠 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6 . 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上。 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提示: 该句是以廉颇自况。 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7 .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 ( 1 )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 2 ) 刘裕 “ 气吞万里如虎 ” 与刘义隆 “ 赢得仓皇北顾 ” 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 ( 3 ) 四十三年前的 “ 烽火扬州路 ” 与眼下的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 4 ) 用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