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二附中冷战的结束内容摘要:

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 , 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 ,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以致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 甚至出现滑坡。 3. 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 , 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 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经济 、 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 , 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 , 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 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 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 据估计 , 从 1972年到 1981年 , 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 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 ,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 , 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 “ 新思维 ” , 即建设“ 民主社会主义 ” 的纲领 , 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 、 分裂和蜕变 , 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 西方因素。 “ 和平演变 ” 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 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 、 政治多元化 、 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 , 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 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 80年代初 , 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在东欧剧变过程中 , 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 , 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 , 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 , 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 、 贸易和技术援助 , 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 “ 人权 ” 问题干涉内政 , 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