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内容摘要:
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 质地一般教细,含沙粒较少 各种自然要素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作用 ( 1)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要素: 岩石、气候、水、生物、人类活动等 岩石 → 风化物 → 土壤 气候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 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 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气候 母 质 生 物 矿物质 土壤性质 有机质 水分、热量 地 形 时 间 土壤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的作用 南方湿热,化学反应活跃,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 东北,气温低,土壤的淋溶作用很弱,有机质含量多,土壤颜色很深,成为黑土。 生 物 植物 动物 有 机 质 微生物 草类 森林 土 壤 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落叶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 草原土壤剖面 (黑钙土 )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示意图 耕作土壤(农业土壤) 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 自然土壤 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相关推荐
1、候怒第 讲 常见的酸和碱懈知能优化训练1. (2015 吉林)运输浓硫酸时,应在贮负上贴的标识是 )生命作从人 B C D 1.(2015 吉林)运输浓硫酸时,应在贮缸上贴的标识全人信人区 仿冯2. (2015 漳州)能使无色酚本溶液变红的是 A. 氧化钠溶液 B. 稀栈酸C. 阁饮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仿冯2. (2015 漳州)能使无色酚本溶液变红的是 ( D )A. 氧化钠溶液 B.
( )地貌 (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流水侵蚀 下降 沟谷 泥沙沉积 淤高 改道 泛滥平原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太和嶂对面的凤凰山、南岗山多个山头的树木已被这些可怕的植物覆盖。 向下俯瞰,金钟藤顺着山谷向上攀爬蔓延,大片大片地宛如一张巨网
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方向) 以热量为基础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低纬 — 高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低纬 — 高纬)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水分条件) 项目 内容 概念
滴 2滴 不明显 少量 较多 大量 不复燃 不复燃 变亮 复燃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一样 反应条件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y=kx y=kx+z 8滴 大量 复燃 变量 步骤 试管编号 说明 1 2 3 4 一 H2O2 浓度 剂量 二 剂量 结果 气泡产生 卫生香燃烧 结论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 2ml 2ml 2ml 2ml 3% 3% 3% 3% 常温 90℃
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 1970年 人物: 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从而推翻了静止模型的观点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提出新的细胞膜模型 1972年,
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 实验思考 : 1 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脂质的排列方式为双层排列 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他大胆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