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12)种群和群落(共35张PPT)内容摘要:
1、考点 4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 42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理想树出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与判断 考法 3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析及应用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法 2 有关种群特征的比较与分析 考法 4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应试基础必备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 全部个体 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 的数量特 2、征。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不同物种种群密度 不同 ;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调查方法用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 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的个体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 的比率 决定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 预测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 一定程度上 影响种群密度 应试基础必备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 (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 3、、个体较大的种群 )和估算法 (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 (1)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 占 总个体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模型构建 表现形式及意义:通过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表现种群数量变化,属于 数学模型 ,可以用来描述、解释 4、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应试基础必备 (2)“J”型和 “S”型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a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b建立模型: t t(表示该种群数量是 一年前 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 1,种群密度增大 ,为 增长 型种群; 1,种群密度 减小 ,为 衰退型 种群; 1,种群密度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 c区别种群增长率与 ,种群增长率 1。 d曲线 5、:呈 “J”型,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返回考点目录 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a成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使该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b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c 称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以后保持稳定,此时出生率死亡率。 d如图所示,为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实践应用:砍伐森林、养殖捕捞的适宜时间为对应的时间。 (3 6、)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与判断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归纳 方法名称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数法 (计数板计数 ) 对象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个体 ,如鼠 、 鸟 、 鱼等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如蚯蚓 、 蚜虫 、 跳蝻 )和虫卵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酵母菌等微生物 (或血细胞 ) 过程 捕获部分个体 做上标记 放回环境 重捕 计算 估计种群密度 确定调查对象 选择调查地段 确定样方 设计计数记录表 计数统计 计算种群 7、密度 培养 抽样到计数板 显微计数 计算 统计及计算 标记总数 /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重捕总数 ( 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 则种群密度 ( m 若小格体积为 1 1 ( m 103 稀释倍数 高考考法突破 (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即:只记数相邻两边及顶角。 (3)各种调查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再次捕获要随机,且不能受主观因素影响。 样方法: a要随机取样; 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显微计数法: a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另设对照组,而是自身前后形成对照; 取样器取样法:诱虫器上方用热光灯,因昆虫 8、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特性。 黑光灯诱捕计数法:夜晚进行,利用昆虫的趋光性。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方法名称 取样器取样 法 黑光灯 诱捕 计数法 对象 活动能力强 (不适合样方法 )、 身体微小 (不适合标志重捕法 )的土壤小动物 对紫外线敏感的夜间活动的昆虫 过程 准备取样器 确定取样地点 取样 采集小动物 观察分类 统计和分析 制作黑光灯 确定诱捕地点 诱捕 统计和分析计算 统计及计算 记名计算法 直接数个体数; 目测估计法 分等级估测 , 如非常多 、 多 、 较多 、 较少 、 少 、 很少等 直接计数 , 比较不同地块中害虫的爆发情况 返回考法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 9、量变化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2 有关种群特征的比较和分析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角度 1 对种群的认识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 两个要素: “同种 ”和 “全部 ”。 两个条件: “时间 ”和 “空间 ”,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从生态学和进化学的的角度看种群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角度 2 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分析与应用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高考考法突破 (4) 10、关于人口变化的原因及计划生育政策:城市人口剧增的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5)性外激素的应用: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以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不平衡的生物举例:雄多于雌的如蚂蚁 (工蚁是发育不完全的雌蚁,不能繁殖后代 )等;雌多于雄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 11、数量变化,其中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返回考法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3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析及应用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角度 1 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 J”型和 “S”型曲线的比较,如图所示。 (1)“J”型曲线代表理想状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判断依据: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无环境阻力状况。 (2)“S”型曲线代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3)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 12、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角度 2 “S”型曲线中关于 (1)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环境遭受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 图所示。 (3)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 在 K/2附近 ,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 在 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环境容纳量 ) 改变环境, 13、降低 之不适合鼠、蝗虫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 高考考法突破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角度 3 有关 “J”型和 “S”型曲线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辨析 (1)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即:增长率 (本次总数上次总数 )/上次总数 100% (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即:增长速率 (本次总数上次总数 )/时间 (3)如图分析 “ 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改变的 “ 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高考考法突破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返回考法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4、考法 4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高考考法突破 考点 41 群落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3)注意事项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的原则。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物质、温度、 害代谢废物等。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12)种群和群落(共35张PPT)
相关推荐
在水中吗。 实验二 探讨五 香粉、粉笔、砂、盐、味精能否溶解在水中 将所给出的物品舀两勺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观察物品在水中的变化。 静置一会儿后再观察看到的现象。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尽量声音小点,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在记录单上。 实验完成后要快速坐端正,不讲小话。 将不同的物品放入水中试一试,看哪些溶解了,哪些没溶解。 如果能溶解就划( √)不能就划() 物品 面粉
以一杯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 揭示课题 杯里并看不到糖,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糖到哪里去了 ”引出本课课题。 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猜测 验证猜测 学生大胆猜测。 验证猜测 小组合作完成,以高锰酸钾代替糖完成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 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 深入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呢。 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1、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 34 神经调节 考点 35 体液调节 考点 36 神经 体液调节的实例 考点 37 免疫调节 考点 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 理想树出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关于内环境的相关判断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应试基础必备 1内环境的成分 (1)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人和动物体内大量以 水
1、考点 28 生物的变异 考点 29 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考点 30 人类遗传病 考点 31 生物的进化 考点 32 基因频率的难点分析 理想树出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基因突变的理解和判断 考法 2 基因重组的理解和判断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28 生物的进化 考点 28 生物的进化 考法 3 染色体变异的分析与判断 考法 4 变异类型的比较和判断 考法 5
1、考点 47 实验基础考点 48 实验题解题规律理想树出品高考考法突破考法 1 教材中生物学经典实验的归纳考点 47 实验基础考点 47 实验基础考法 2 高考中 22个生物学基础实验的常考点归纳高考考法突破考法 1 教材中生物学经典实验的归纳考点 47 实验基础内容 科学家 结论或观点 实验重要细节细胞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功能上的联系 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把肥肉在白纸上压一压,观察现象。 脂肪 压、划 留下油迹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前面的研究,将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分类写在下面。 含较多脂肪的食物 含较多淀粉的食物 含较多蛋白质的食物 猪肥肉 油类 花生 菜籽 馒头 土豆 玉米 米饭 牛奶 豆腐 虾米 蛋类 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看标签也能知道一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查资料也是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一种方法 食物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