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查治玉米顶腐病内容摘要:

1、黑龙江省宾县植保站调查,玉米顶腐病发生严重,发病重的地块,发病株率为 30%,死苗率为 5%,发病轻的田块发病株率也达到 5%左右。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我国于 1998 年在辽宁省阜新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 2002 年,顶腐病在辽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 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亡;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 2、叶片短小、组织残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 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 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及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 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 玉米顶腐病为土壤习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兑水叶喷。 玉米顶腐病在我国尚属近年新发现的病害,国内尚未开展系统研究,相应的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资料尚不多见,难以拟订准确无误的有效防病措施来指导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