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新特点及防治新技术内容摘要:

1、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 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首先,近年来长期推广旱育秧和抛秧,秧苗长势旺盛,叶片嫩绿,二化螟成虫趋绿性强,有利于成虫的栖息和产卵,抛秧减少了因栽秧对蚁螟造成的机械损伤,由此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一方面对稻桩无机械损伤,因而对二化螟亦无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稻草覆盖可提高二化螟环境温度,且气温越低,保温效果越好,冬至日测定,稻草覆盖下二化螟的环境温度较非覆盖高 4,这样对于各龄期二化螟幼虫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 2、件。 农药使用不当,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 双流县自 80 年代初期推广杀虫双大粒剂和水剂防治螟虫,80 年代亩用 18%杀虫双水剂 200 毫升,防效可达 80%以上,而近两年亩用 18%杀虫双水剂 500 毫升,防效也仅达 30%左右。 由于 20 余年单一使用此药剂,抗性增强,虫口基数猛增,加重了为害。 处理稻桩,降低基数。 秋季小麦油菜播栽前,采用人工铲除稻桩,集中深埋或施用“腐杆灵”将稻桩腐烂,破坏二化螟越冬场所,控制来年为害。 统防秧田,控制本田基数。 螟虫卵块在秧田和本田均有孵化,因此,在秧苗移栽前 57 天统一施药防治,一方面可防治已在秧田孵化的蚁螟,另一方面,秧苗带药下田,可防治移栽初期本田孵化的螟虫。 重治本田,控制当年为害,减轻来年基数。 本田螟虫发生两代,一代螟虫虫口量大、峰期多、为害期长,可选择在 12 龄期,施用长效农药防治一次,如亩用 5%锐劲特 3040 毫升,在 12 龄期施用,持效期达 30 天以上,或选用短效农药于 12 龄期施药一次,间隔 1015 天施用第二次;二代螟虫于盛孵期施药防治,即在水稻抽穗 50%以下,适时施药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