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现代物流战略思考内容摘要:

后勤学的含义表述为 除了军需物资的订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需的资材管理。 后勤管理的方法后来被引入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 其定义中包括下列一些业务活动: 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贮存、用户服务等等。 这是的后勤一词已经不仅是军事上的含义了,已经等同或接近于现代物流。 50 年代末, PD 概念被介绍到日本,目前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语“物的流通”的简称。 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的高速成长期,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于是,加强道路、港口和苍路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运输手段的大型化、专用化和高速化,以提高货物的处理能力以及商品供应效率就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 因此,流通技术便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 60 年代初,以日本效率协会为中心的一些 专家对将 PD 作为 流通技术 理解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偏离了 PD 的原意。 到 60 年代中期正式翻译成“物的流通”, 70 年代初又简称为“物流”。 对“物的流通”( PD)最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商品的流通活动。 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在日本物流最初是指销售物流,即站在个别企业的角度看,限制在销售领域的范畴。 以后扩展到采购供应和 生产领域。 在物流概念被认识以前,与物资实体位移相关的运输、保管和装卸搬运等活动是分散在生产、销售和采购部门进行个别管理,重视的是个别功能的最优化。 但是,在确立了 “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 ” 的体制,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之后,在商品实体移动方面就遇到了两个重要障碍。 其一是,在高速增长期增大的物流量超过了企业商品的供应能力。 也就是说,处理迅速扩大的物流量,在物流活动于各个部门分散管理状态下表现出能力的局限性。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顾客无法收到订购的商品,即便可以收到,送货期也被延长,因此加大了成本支出。 第二个问题是,在物流 活动上所支出的成本显著上升。 物流原本是一个高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加之高速成长期劳动力费用上涨,导致物流活动的成本支出明显加大。 这说明在 物流 以前的时期,与商品实物移动相关的活动缺乏专门化的组织协调,处于非效率状态之中。 上述问题在高速成长期之前,由于企业的物流量尚 12 且不多,并且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因而并未显现出来。 但是,以前的做法却无法适应高速成长期带来的环境变化,内在的非效率性便逐渐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物流概念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广泛推广开来。 1962 年美国经营学者德鲁克( PF Druker)在 《财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的文章中指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的约 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 当时,企业物流以外领域的活动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技术水平和内部管理的加强,生产和销售领域内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仓储、配送、库存等物流环节上却大有潜力。 于是,在企业经营决策者层面上,对物流的认识普遍得到提高,开始把寻求成本优势和差别化优势的视角转向物流领域,物流被视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对物流各项功能活动的管理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开始 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在保证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总成本的最低化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 由此可见,物流不单纯是伴随着物资流动而发生的各种活动的总称,而是在对这些活动的相互关系作出调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得到成分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 对于企业而言,物流问题的起因,是由于存在着过剩物流成本,通过物流活动的效率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为企业的利润增长作出贡献。 在经理了降低成本阶段后,开始进入促进企业收益增长的阶段。 即,通过向顾客提供满意 的物流服务,带动销售收入的增长的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物流系统的目的不只是局限在物流费用的最小化上,而是通过提供最为适宜的物流服务,实现收益-费用的最大化。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长远的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将物流从日常药物的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的水准,建立起战略物流的新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资源。 从物流业者的立场去观察和注意物流问题,形成现代物流意识是在 60 年代中期以后的 10 年间的事情。 在这 10 年中,物流业者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开始了种种思考。 如果说物流业者对物流问题的认识 是与物流意识的深化程度相联系的话,那么,物流业者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要落后于工商业者。 工商业者中 60 年代中期开始便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了物流问题,并且积极地致力于物流问题的解决。 而物流供给方的步伐明显滞后,物流业者物流意识的普遍化是 73 年石油危机以后长期衰退过程中出现的。 各个运输、仓储业者从 60 年代后期开始,物流意识逐步提高,将向物流业转移作为战略目标,并反映在企业的事业经营上。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也是影响物流业者的收益性和安定性的重要因素。 但是,物流问题的不断深化同物流业者的意识程度无关,但是,与物流业者抱有的经营上 的问题的关联度却也在不断加深。 换句话说,现代物流意识的强弱,关系到物流业者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的制定。 ( 二 ) 物流的定义 13 物流的定义很多,迄今也没有哪个学者的定义天衣无缝,挑不出毛病,大多是各有各的侧重,因而各有各的片面性。 一种提法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并不是“物”和“流”的一个简单组合,不是指实物基本运动规律,也不是从哲学意义研究运动的永久性。 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是从自然观点出发,简单将物看成自然的物而将运动看 成力学体系的运动,这种运动是物流科学体系中机械装备运动操作的基本原理,但都不是“物流”。 “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 其互相联系,也不是在单纯物体与物体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而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 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与“流”的组合,而且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动,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而这一要求主要是通过创造的时 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来体现的。 从定义的描述看,也不排除物流在创造一定加工附加价值方面的贡献。 在 2020 年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物流( Logistics)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 物流概念产生以前的时代( 1980 年代以前)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与物流相关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各环节也都是分别开展的,没有物流的概念,更没有系统管理物流活动的思想与机 制。 1979 以后,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开始进入市场,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企业开始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扩大了业务范围;货运代理企业作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开办了代理货物托运、取货送货、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等多项业务。 物流概念的引进与试验( 1980199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物资流 通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撰写的考察报告中介绍了日本物流情况与大会内容。 1981 年,北京物资学院的王之泰教授在物资部的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首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 由于物流概念是由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及其研究者们引进的,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是以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物流活动为主,而对其他领域的物流研究很少,也很少有应用。 这一时期的物流研究,以及物流理论的应用还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很少对企业的微观物流进行研究与应用。 随着 80 14 年代中 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改革重点的转移,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也逐渐由热转冷。 物流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复兴与发展( 1990 年代以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一时期,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1)物流的功能与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 2)各级政府与行业组织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 ( 3)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点建设步伐加快。 ( 4)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 5)物流研究与物流教育发展迅速。 ( 6)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步伐 加快。 二、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同样有了较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改革了流通管理体制和流通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交通、通信等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为提高 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到 1997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 57 万多公里,其中复线 19 万公里,复线率达 %;电气化铁路 12 万公里 ,占总里程 21%.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22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4771 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约 2 万公里。 内河通航里程 11 万多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已达 1330 个,其中万吨级泊位 449个。 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 186 万公里。 输油输气管道总长约 204 万公里。 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 以 5 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交通运输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经大大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邮电通讯事业从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 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邮电通信网已经覆 盖全国所有城镇,全国城乡电话网总容量超过 1 亿门。 网络规模居世界第 2 位。 数字数据网总容量达到 46 万个端口,已具备提供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能力。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