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减产降质。 玉米穗腐病是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 20 种霉菌浸染引起。 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等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发病症状主要在果穗上发病,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 有时子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质脆,内部空虚,易破碎。 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防治技术抽穗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 50 公斤,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每隔 7 天喷 1 次。 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 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 5075 毫升,对水 75100 公斤或用 50多菌灵悬浮剂 700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施。 视病情防治 12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