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三线城市城管综合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科技公司300余页完整版内容摘要:

城市基础框架下,基本满足某市十二五期间城市管理需要,并将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处于较先进的水平。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联合执法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行政执法指挥中心系统作为载体,使之工作运行制度化、经常化。 行政管理特别是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的对接流程再造,使行政管理效能大幅度提高。 内部监督、层级监督、纪律监督直接导入,防腐倡廉深入到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过程,一些高风险岗位时实监督常态化;行政执法适法准确程度、案件办理程序更加规范。 通过资源整合,视频监控范围跃升,走出一条防止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的新路子。 从应用需求出发,以“软件”为核心,通过对数字城管软件的升级改造,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整合利旧,为提升数字城管运行效能、拓展数字城管的运行范围和运用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运行环境搬迁、功能升级,使监督指挥大厅满足新时期运行需要,全面提升数字城管信息采集、监督指挥效能,全面强化城市应急抢险指挥调度能力。 通过硬件平台的升级改造,使数字城管系统运行更加顺畅、安全、稳定,满足数字城管长效运行。 总体目标一是为城市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升级后的数字城管系统,将充分发挥六大系统、13个子系统集成综合效能最大化,真正发挥城市管理数据库功能与作用,为城市管理指挥、监督、调度、应急、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和信息服务,整体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化水平;二是全方位拓展数字城管覆盖空间。 搬迁升级改造后,将在提升主城区数字城管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将数字城管平台覆盖全市范围。 随着数字城管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展,待条件成熟之后,陆续将呼兰、阿城、松北等区纳入数字城管系统网络中,进一步提高系统平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有效促进大城管工作格局的构建;三是全面强化城市应急抢险指挥调度能力。 在全市应急突发指挥系统平台总体框架下,全天候保障城市应急抢险、紧急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控等城市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对城市控制力;四是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增强12319系统、综合应用系统的服务功能、大力延伸和拓展社会公共服务触角和空间,优质高效地为广大市民排忧解难、答疑解惑,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树立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结合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具体特点,某市市城管执法综合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综合应用多种城市技术,充分共享政府其它信息资源,开发“城管执法综合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 .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资源共享、信息共得、成果共用、效率共增”的原则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法律制度在我市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执法队伍既多又乱问题。 但也带来了部门“割据”信息不通等问题。 通过政府部门之间“相互补台”,消除政府部门监管空白区和执法盲点,在产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得、成果共用、效率共增”的“四共”原则,通过行政许可审批信息、视频监控资源等信息的共享共用,直接实现行政管理流程的无缝对接,将行政联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运作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管理和执法联动,与纪检监察链接,可真正建立阳光政务、快捷政务,不仅形成管理合力,而且通过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的相互监督制约,可大大提高行政管理运转效率,防止审批腐败、执法腐败。 促进行政资源效能最大化,为“中兴”战略的实施、“三优”文明城市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整合共享市区部分视频监控系统,新建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指挥中心监控,实时发布调度指令,调动执法人员就进处置违法行为,弥补执法力量不足,提高执法效率,监督执法人员在岗在位和尽职尽责情况。 建立“部门互动、系统联动、终端主动”的执法体系整合现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建立“部门互动、系统联动、终端主动”的“三动”执法运行体系:部门互动 以指挥中心为枢纽,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与相关政府部门现有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部门之间横向互动的信息网络,同时发挥指挥系统覆盖面广、网络密集的绝对优势,将捕捉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行业部门,形成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补,增强执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联动 以指挥中心为核心,对应执法管辖区域,建立网络直通系统。 按照执法重心下移的既定方针,通过采取向街道、社区派驻执法机构、专业执法人员的方式,与街道原有的社区管理机构实行有机结合,形成以专群结合的执法队伍为主体,以末梢执法人员的信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闭合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仓储和挖掘、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实现执法信息和执法行为的系统联动。 终端主动 利用3G网络通信、流媒体编解码和GIS、GPS、RS相结合技术,积极采取组织、动员、借助身边社会力量的方式(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居民委主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执法人员、夕阳红老年服务队、物业管理人员、驻区单位安保人员),及时搜集、接纳、反馈各方面信息,及时依法制止、监控违法违章行为,形成多点位、全覆盖的网格终端主动工作网格。 通过实施“三动”措施,增强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密切部门之间的友好协作,同时促进行政执法系统的有序运转,逐步实现指挥有力、动作协调、行动快捷的半军事化的执法联动体系,使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 建立“三级平台”、“三纵一横”的城管执法网络以市局指挥中心为依托,构建行政执法核心调度平台,负责执法指令派发、系统指令发布、基层信息接发、综合信息采发;以区局分指挥中心为主线,构建二级指挥督察平台,负责上级指令的接受、分派和网格信息采集整理,并根据信息来源确定执法行为的指令发布,同时按照就近原则建立网格联动增援体系,横向与专业部门(如市规划局等)实现信息链接、执法行为的联动;以街道、社区为基点,建立三级综合执行平台,充分发挥终端网格执法人员的基础作用,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承担巡查现场、搜集信息、快速出击的终端执法责任; 以要案、要害部位为重点,构建纵向垂直指挥系统 建立“千格、万点、百街、十线”的网格划分通过实行网格定向、人员定位、专群结合的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形成层级负责、责权挂钩、属地为主、要案专办的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新格局。 “千格”按照主城区现有的6个行政区、470个社区、1057个重点监控区,划定信息采发和执法终端网格约为1000个,每个网格平均398000平方米,其中一级网格6个,为区行政管辖范围,是区执法局责任区;二级网格87个,是派驻街道执法机构责任区;三级网格为1000个(含重点监控区域网格),是执法人员、社区协管人员责任区和信息搜集反馈区,为网格体系中的基础网格单元。 “万点”按照三环路以内主城区的5517个社区庭院、2378块绿地、1057个重点监控区、688条主次干街路、162个街心广场、180个市场摊区为基数,划分为10000个执法区域重点,实施平、立面全程监管。 “百街”将窗口地区、重点监控区和商业中心区等区域的103条达标街路,作为执法网格的主轴,划段高标准管理,并与二级网格、三级网格相互联动,实现无缝对接。 “十线”将辐射市辖县(市)、连接哈大齐工业走廊、北跃科技创新城、南拓工业新城等10个主要出城口,作为执法网格的延伸线,列为网格化管理重点监控范畴,实施重点监管。 创新执法模式,实现防止暴力抗法、被动执法、执法扰民三防目标通过实施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完善“末梢预防、要案专办、横向指导、量化考评”的工作落实和考评奖惩机制,形成触角灵敏、反馈及时、优化互补、指挥有力、增援迅速的网格化管理闭和体系,改革滞后执法、强制拆除的被动执法模式,有效堵塞批后监管的缺失,有效消除批后至行政处罚间的执法盲区,有效降低执法矛盾发生概率,有效提高执法人员责任意识,杜绝执法行为的盲目性,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设施、设备的“漫游”状态,实现防止资源浪费、防止暴力抗法的目标、防止被动执法、执法扰民矛盾激化的三防目标。 . 项目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黑龙江省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 187262002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1988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 187262002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10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案、处置和结案》CJ/T3152009;1《关于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建城[2009]119号;1《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 2922008;1《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 2932008;1《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2007;1国家建设部建办城函[2007]42号《关于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2005;1《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CJ/T 2152005;1国家建设部建城[2005]121号《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1国家建设部建城客函[2005]100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设的意义(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代保障手段“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内涵丰富,既包括经济建设内容,也包括城乡环境优化,正如盖如垠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更为重要”。 以信息技术、视频技术等搭建的指挥中心,将使行政执法作为社会秩序、环境秩序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监管覆盖率、防控及时性、处置响应速度等方面,适应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巩固经济建设所构筑的城市经济、生活、文化承载功能,维护其功能正常发挥、优化和最大化。 让市民长久共享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果。 (二)构建行政管理低成本、高效能的运行平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法律制度在我市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执法队伍既多又乱问题。 但在行政管理运行中,仍然存在多部门都管又都不管、审批不监管、部门“割据”信息不通等问题,导致应当依靠行政许可职能、日常监管职能就可以加以预防和消除的问题,积重难返,最后都依靠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来解决,触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增大政府行政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法律尊严和政府形象。 行政执法指挥中心通过建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共享平台,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数据库,直接实现行政管理流程的无缝对接,将行政联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运作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管理和执法联动,与纪检监察链接,可真正建立阳光政务、快捷政务,不仅形成管理合力,而且通过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的相互监督制约,可大大提高行政管理运转效率,防止审批腐败、执法腐败。 (三)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地理信息定位、遥感技术跟踪、视频技术监控、办案系统规范,违法行为的发现、处置、处罚,全部置于现代技术管理程序,准确判断、限时办理、遵从程序、规范裁量等对办案全过程的管理基本要求都能够得以实现,避免丢事、化事、办人情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执法人员实施有效监督,进而强化队伍建设和管理。 . 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市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整个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行政执法手段却相对滞后,行政执法方式不够精细,导致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城市职能的发挥。 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打造文明某市、和谐某市,迫切需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城市技术等,创建行政执法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行政执法的新突破,为城市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减少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应用行政执法新模式的城市,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政府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益;减少了专业部门巡查成本和人员、车辆等费用;减少了城市公共设施的损失、维护和重置费用;减少了城市安全事故发生率;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安全、整洁的城市环境,大大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 对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建设将起到推动作用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 某市市面临着“硬件”需要继续建设完善,“软件”亟待改善提高的要求。 行政执法既要保障大规模建设的顺利推进,更要服务于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实现从“监管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方面,大建设所提供高质量物质基础和载体,将对行政执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运作,将要求行政执法手段不断更新。 随着基础设施容量的不断扩大,市民对城市交通、环境、居住等质量要求日趋增强,城市网格化管理行政执法和动态调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将促进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从而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最佳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不断满足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行政执法的建设将带动我市IT业、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某市市城市的快速发展某市市城管执法综合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将充分整合某市市的信息化资源和行政执法资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系统,在执法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执法水平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城市设施丢失和损坏的减少,将促进某市市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步伐。 项目以信息为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