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 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叶、叶柄、茎秆、花和荚。 油菜菌核病是铜仁地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 20%30%,自然病指 1015。 2002 年在该地区严重发生,病情为历年之最。 2003 年 5 月中旬,笔者调查了 90 块典型田块,自然病株率为 1%100%,平均 自然病指为 3100,平均 成产量损失平均在 30%以上,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现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临床症状和治理对策介绍如下,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见期偏早,盛发期提前据观察,茎病株 4 月 20 日始见, 2、4 月底 5 月初进入发病盛期,始见期和盛花期都比常年提早 7d 左右。 生普遍,危害损失严重经过典型田块调查,几乎所有的田块都发病,其中 65%田块偏重以上程度发生,重的田块导致减产 50%以上。 同类型田块间发病差异显著据调查,汇油 50、中油 821 等品种的发病明显轻于蓉油 4 号、蓉油 6 号,适期用药防治 1 次的病指平均为 治 2 次的病指平均为 情显著轻于未用药防治的田块。 2 候条件有利 2002 年,该地区气候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冬春气温持续偏高;4 月下旬雨日数偏多,雨量偏大,此时大面积油菜处于终花期。 以前的研究表明,花期遇水的时间长则发病重;发病盛期的5 月 3、上旬雨日数达 6d,同时句平均气温比常年略高,高温高湿条件对病情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导致发病株率达 76%。 栽品种耐病性差对 90 块田块的调查结果表明,蓉油 4 号、蓉油 6 号、秦油 2 号、汇油 50、中油 821 及自留种油菜田的自然病株率分别为91%、98%、 29。 号、蓉油 6 号的耐病性显著比其他品种差。 培管理不到位,油菜长势弱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区油菜大多数田块播种密度过大,肥料投入较少,沟系配套率不高,造成油菜长势普遍较弱,抗逆性差,从而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3 期在油菜茎基或叶柄处形成红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斑块,表面有白色絮状菌丝。 面多从油菜基部老叶开始发生, 4、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块,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大斑导致全叶腐烂。 在空气湿度较高时,病部生出白色絮状菌丝。 部初期病斑呈水渍状,逐渐发展成浅褐色椭圆形病斑,后发展成白色不规则形大斑,略凹陷,当空气湿度较高时茎部易腐烂。 发病后期,病部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丝状,病部茎秆皮层碎裂,极易折断,内、外部可见白色絮状菌丝。 茎部发病后,可使全株或部分分枝枯死。 瓣病初病斑呈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当空气湿度较高时,病花瓣迅速腐烂。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果病初病斑呈水渍状,后变白色。 在高温条件下,角果外出现白色絮状菌丝而形成小菌核。 4 泛开展农业防治首先,要选择耐病的油菜品种,在推广新的油菜品种时,要把其 5、耐病性同丰产性、品质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次,调整株行距,降低栽培密度,以便施药、施肥,起到防病增产作用。 第三,在花期摘除茎秆中、下部的病、黄、老叶,对减轻菌核病危害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掌握防治有效适期根据对油菜分期用药试验的结果,以主茎开花株率95%、100%用药的防效最高,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随着用药时间的推迟防效明显下降,但在油菜终花期用药仍有 防效。 这说明整个花期都是防治菌核病的有效时期。 理选择最佳药剂目前,生产上用来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很多,但大多是以多菌灵为主的复配剂。 该药剂存在着 2 个问题,一是多菌灵的有效含量普遍不足。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单用多菌灵有效用量需 945g/公顷才能保证一次防效达 70%左右;二是在部分地方菌核病菌株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从而导致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的防效明显下降。 因此,选择药剂要因地制宜,对仍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的地方,要用足剂量,确保防治效果。 对产生抗性的地方,宜选用其他类型的药剂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