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革腐病的诊断防治内容摘要:

2、白色菌丝。 3、小苗:繁育小苗期间也能发病,主要症状是匍匐茎发干萎蔫,最后干死。 二、病原菌。 引起草莓革腐病的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的恶疫霉,亦称苹果疫霉。 菌丝无色,有分支,不分隔,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或卵形,乳突较显著。 孢子囊脱落有一短柄,菌丝生成温度范围在 10最适温度是 25。 三、发病条件 1、土壤及种苗。 本病是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害。 采用无病苗栽在无病田里一般不会发病。 所以,土壤中是否有菌源存在以及草莓繁殖材料是否带菌是本病发生与否的先决条件。 2、气候条件。 该病属中温型病害,5 月中下旬温度回升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3、栽培因素。 病田连作或重茬,发病加重,排水不畅的地块及夜潮地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建立无病繁苗基地,实行统一供苗。 整平土地、沟渠相通、防止积水。 灌水应在上午 10 点到下午 2 点进行,争取傍晚时落干。 生长期间一旦发病,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用 64杀毒矾、黄腐酸盐等进行灌根,用 普力克 600 倍药液、72克露 600 倍药液等进行叶面喷布,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