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当是 “所有服务不能正常工作 ”; D 项后一部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答案: ( 1) D ( 2) C ( 3) B 二、古代诗文阅读 2.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樊逊,字孝谦。 河东北猗人也。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 “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 ”欲同勤事业。 母冯氏谓之曰: “汝欲谨小行耶。 ”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 “见贤思齐 ”四字,以自劝勉。 属本州岛沦 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 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 “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岛复召举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 “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刑 罚宽猛,逊对曰: “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 ”七年,诏令校定 □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邢子才、魏收等并不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 殆无遗阙。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 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节 •樊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后崔暹大会 /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 /论欲命府僚 /暹指逊曰 /此人学富才高 /佳行参军也 /旭目之曰 /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 /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 /论欲命府僚 /暹指逊曰 /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 /旭目之曰 /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 /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 /论欲命府僚 /暹指逊曰 /此人学富才高 /佳行参军也 /旭目之曰 /岂能就耶 D 后崔暹大会 /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 /论欲命府僚 /暹 指逊曰 /此人学富 /才高佳行参军也 /旭目之曰 /岂能就耶 (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掾 ”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 “掾曹,掾史,掾属。 “计掾 ”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 “陛 ”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 ”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 ”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 “表函 ”是上呈天子的函件, “表奏 ”是表文奏章, “表草 ”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 “杀青 ”,也叫 “汗青 ”。 选文中 “杀青 ”指书籍定稿。 (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 的做法,搜集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②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考点】 文言文阅读. 【分析】 (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 (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 1) C “宾客 ”为名词,作 “会 ”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A、 D; “学富才高 ”为并列短语,作 “此人 ”的谓语,其后断点,排除 B.句子翻译为: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学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 ”元旭看着樊逊说: “能否屈就吗。 ” ( 2) B 陛 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 3) D 原文没有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的依据. ( 4) ① 纠:督查;申:重申;孩:抚爱.句子翻译为:天亮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 ② 凡:总共;殆:几乎;阙:通 “缺 ”,缺失.句子翻译为: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缺遗漏缺失的. 答案: ( 1) C ( 2) B ( 3) D ( 4) ① 天亮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 ② 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缺遗漏缺失的 .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樊逊自小读书,常常受到兄长樊仲照顾.不久他自责地说: “我名义上是弟弟,难道接受安逸,能不感到惭愧吗。 ”想要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母亲冯氏对他说到: “你想要做小事吗。 ”他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一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书写 “见贤思齐 ”四字,用来勉励自己.恰逢本州沦陷,寄居邺中,担任临漳小史.县令裴鉴为官清廉勤苦,所以出现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逊写了十首《清德颂》呈上,裴鉴非常欣赏推重,提拔他做了主簿,并将他推 荐给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宾客.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 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 “这个人学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 ”元旭看着樊逊说: “能否屈就吗。 ”樊逊答道: “我家不是名门,可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 ”天保元年,本州又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对答说: “今天的王公卿相,也许是上天授命,让他们去治理,他们有什么不顺从的.高官显职,只能授给才能出众的人.不要让反对谶术的桓谭,职位只做到郡丞;身负奇才的赵壹,最终仅为计掾.那么就会天下归心,贤愚知恩感德,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说来,皇上可以问心 无愧. ”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他对答到: “皇帝您,天亮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英明君王的政治,一定要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还有不顺从的,才用刑法条文,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安治,大道得以施行. ”七年,皇帝下令让他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就建议说: “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完成每本书的校对,就上表章说: „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以及内外的书籍收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这样后再定稿. ‟刘向的这 些旧事,现在保存在府阁,假如要刊定群书,就一定得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藏书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 ”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名篇名句默写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 周德清,号廷斋,高安(今属 江西)人。 ②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 1)举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考点】 山水田园诗. 【分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 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 “既耸观,又耸听 ”的度曲要求. 【解答】 ( 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命题角度非常明确,直接提问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只要结合诗句进行列举即可.思想感情要围绕诗人的写作意图展开.此散曲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2)此题主要考查了全诗的写景.有两小问: 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此散曲所有句子都是写景,写景顺序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动静主要抓住前四句进行分析. 答案: (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 “学 ”扇. 排比: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 夸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答对一种修辞给,答对三种或 三种以上修辞给,答对感情给.) (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给;答出静动角度,给.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译文: 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 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逼近了,逼近了,成 “一 ”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赏析: 作品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 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 “数点 ”,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开头两句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 “澄江净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 人杨奂 “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 ”(《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 “数点 ”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 “白如练 ”之旁点染几点 “青如靛 ”,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 “江帆几 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 “江帆 ”,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 “山泉 ”.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 体验.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 “江帆 ”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 “山泉 ”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