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第三单元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特 . 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 :只。 思路解析 A项 ,丽 :依附 ,靠近。 B项 ,名 :命名 ,称作。 C项 ,寻 :连续。 答案 D 9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 /得丧忽往而忽来者 /欤而或者欲以夸世 /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 /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忽往而忽来者 /欤而或者欲以夸世 /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 /台之存亡也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 /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 /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 /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 /或者欲以夸世 /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 /台之存亡也 思路解析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结合句中的 “ 欤 ”“ 矣 ”“ 者 ” 等语气词帮助断句。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娓娓而谈 ,引人入胜 ,接着抒发议论 ,发出 “ 物之废兴成毁 ,不可得而知 ” 的感叹。 ,实则在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 ,不能稍有所得就 “ 夸世而自足 ”。 ,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 ,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 盖世有足恃者 ”, 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 “ 足恃 ” 的东西 ,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思路解析 B项 ,“ 实则在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 ” 说法错误。 答案 B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3分 )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 ,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4分 ) 思路解析 注意 “ 物理 ”“ 然 ”“ 累累 ”“ 旅行 ” 等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 (1)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 ,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 (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 ,重重叠叠 ,犹如人在墙外行走 ,可 (在墙内 )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参考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州城 ,住在城里的人 ,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分不开。 四面的山 ,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 ,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 在最靠近山的扶风城来望最高的终南山 ,按照地势来说 ,是一定可以望到的。 但是扶风太守居住在这里 ,却不曾知道有山。 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 ,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 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 当它 (凌虚台 )还没有建筑的时候 ,扶风太守陈公拄着手杖 ,穿着鞋 ,在山下逍遥散步。 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 ,重重叠叠 ,犹如人在墙外行走 ,可 (在墙内 )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说 :“ 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 ” 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 ,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 ,(台 )高于屋檐为止。 这样一来 ,登上高台的人 ,恍惚不知道是台高 ,倒以为是山峦跳跃着快速奔腾涌现。 陈公说 :“ 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 ” 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 ,请他写文 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我答复陈公说 :“ 事物的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 ,是不能预料到的。 从前 ,这里一片荒草野地 ,霜露遮盖 ,狐狸、毒蛇出 没无常。 在那时 ,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一座凌虚台呢 ?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 ,那么 ,这个高台将来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 ,也是不能预知的。 我曾经与您登台远望 ,台的东面是秦穆公时修建的祈年宫、橐泉宫 ,台的南面是汉武帝时修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 ,台的北面就是隋代修建的仁寿宫、唐代修建的九成宫。 猜想它们当时的盛况 ,那种宏伟奇丽的景象 ,和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 ,哪里只是超过土台一百倍呢 !但是经过几代以后 ,想要看看它们大致的样子 ,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 ,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 ,何况是这座土台呢 !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它的坚固长久保留下来 ,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 ,本就来去匆匆更难持久 !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 ,那就错了。 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 ,而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 ” 我向陈公说过之后 ,回来就写了这篇记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 (5分 )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 12~13 题。 兰 亭 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 ,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 ,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 ,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 ,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12“ 仰望碧天际 ,俯磐绿水滨 ” 两句与《兰亭集序》中的哪几句对应 ?(2分 )。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第三单元版含答案
相关推荐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 :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思路解析 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 ,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文中的 “ 客人 ” 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故而 D项 “ 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 错误。 答案 D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 ⑥。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 注 ① 选自《诗经 国风 王风》。 东周大夫行役经镐京地区 ,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稷。 他不禁悲悯西周的颠覆 ,彷徨不忍离开而创作此诗。 ② 行迈 :行走。
)。 x元后是 100元 , 原价是 ( )。 8. 4 个百、 5 个十、 3 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9. =( )运用了 ( )运算定律。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等级 得 分 ( ) 36176。 ,另一个锐角是( )。 12. 540 克 =( )千克 7元 8角 3 分 =( )元 9 吨 40 千克 =( )吨 3 米 6 厘米 =( )米 7 吨 33
,也有在归途中的伤悲。 注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 我 ” 是一位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思念家乡、退伍归来的士卒。 (2)“ 我 ” 深明大义 ,在国家遭遇外敌侵略时 ,舍生忘死。 “ 我 ” 又反对战争 ,渴望和家人团聚 ,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9 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 :“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 ,感时伤事 ,别有深情 ,非言可喻。 ” 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解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分) (二)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 “ 吃哪一碗。 ” “ 有蛋的那一碗。 ” 儿子指着卧蛋的那一碗。 “ 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 ” 父亲说, “ 孔融七岁能让梨,你 10岁了啦,该让蛋了吧。 ” “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
( 错 ) 三、计算( 42分) 直接写出得数( 12 分) 35247。 5= 7 86= 48 77= 49 42247。 6= 7 36247。 9= 4 64247。 8= 8 99= 81 36247。 6= 6 24247。 8= 3 26+3= 15 4+28= 20 81247。 9= 9。 ( 12 分) 17247。 8=2… 1 32247。 4=8 2424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