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桃花源记同步测试1内容摘要:
译 出 给2 分 ; ② “ 妻 子 ”“ 绝 境 ” 能 正 确 译 出 给 2 分。 ) ⑴ 老 人 和 小 孩 都 高 高 兴 兴 , 显 得 心 满 意 足。 ⑵ ( 他 们 ) 带 领 妻 子 儿 女 及 乡 邻 来 到 这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2020 天门(副卷)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 便 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2 分) 复行数十步, 豁然 . . 开朗 男女衣着, 悉 . 如外人 阡陌 交通 . . ,鸡犬相闻 便 扶向路,处处 志 . 之 11 下列加点的虚词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皆 以 . 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 .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 乃 . 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乃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当余 之 . 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 之 .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鸣之 而 . 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 而 . 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2 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 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3 分) 14 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 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 3 分) 10 开阔的样子都全交错相通作标记 11C12 略 13 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 14 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2020 徐州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 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 辞去。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 分 ) (1)屋舍 俨然 . . : (2)鸡犬相 闻 . : (3)咸 . 来问讯: ———— (4)皆叹 惋 .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 【 】 A. ①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 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 B. ① 问今 是 . 何世 ②由 是 .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 不复 出 . 焉 ②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 设酒杀鸡作 食 . ②一箪 食 .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4 分 )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 (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 【 】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7. (4 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整齐的样 子 (2)听到 (3)都 (4)惊讶,惊奇 8. (2 分 )答案: D 9. (4 分,每句 2 分 )(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 (2 分 )答案: B 2020包头市(课改卷) (一)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 文的大意。 (一) 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020 宁夏(实验区)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 ?(2 分 ) “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2020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 46题( 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 ____(人名)。 ( 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 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 (用文中的话回答)( 3分) (三)( 7分) 4.( 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 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 3分)怡然自乐 2020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3分) ( 1)悉如外人 悉: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 4分) (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 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 同之处。 ( 4分) 答案: 16.( 3分)( 1)“全”或 “都” (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 3)钓鱼 (每小题 1分) 17.( 4分)(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 2分) 18.( 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 2分) 19.( 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20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完成 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4分) 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 道之人弗受(《孟子》) 之 属 曾不能损魁父 之 丘(《愚公移山》) 复 延至其家 更若役, 复 若赋(《捕蛇者说》) 道 也 以咨诹善 道 ,察纳雅言(《出师表》) 间 隔 又 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 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 2分) 答: “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 2分) 答: 答案: 、 B( A项:走; B项:指示代词,这; C项:副词,相当于“又” /恢复; D项:说 /道理; E项:隔开 /偷偷地) (“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20 年中考《。人教版语文八上桃花源记同步测试1
相关推荐
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
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 裙。 ‖„„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 18.( 1)岂 ( 2)挨次 19.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 22.(略) 杜甫诗三首评估测试
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 王直僵僵地 镶嵌 . . 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 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想像来描 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 内容。
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3.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 1)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________ ( 2)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________( 3)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________ ( 4)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1)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单元 zh224。 n y236。 gāng qi225。 ng yōng d224。 i xiōng t225。 ng chān f qīng sh238。 u d224。 sǎo ( )( )( )( )( )( ) ( ) fēng suǒ z224。 n sh237。 l225。 n zi shā yǎ j236。 di224。 n f224。 ng s236。 p225。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