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造型文化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造型文化 2010公元 220年 公元 581年 )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动荡时期,是一个证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权更迭频繁。 族门阀制度于魏晋之际形成。 后出现了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其中后两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这几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对推进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另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出现了自春秋战国后的有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兴起,佛教、道教发展,先秦诸子学说有不同程度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南北朝时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 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 裤褶、裲裆、半袖衫的流行裤褶 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 西汉每年赐匈奴酋长大量丝织品缯帛,但匈奴人在游骑中易于被草棘刮破,不如毛布结实。 冠帽形制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冠冕制度,虽然承袭汉代遗制,但具体形制还是有一些变化。 首先是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称为平巾帻或小冠,小冠非常流行。 在小冠上加笼巾,称为笼冠,用黑漆细纱制成,故也称漆纱笼冠。 左图 为戴 小冠 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 中图为 戴 笼冠 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 右图为戴白纱 高顶帽 的皇帝男子服饰礼服 :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 :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 :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 :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 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 :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 :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 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 :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 :以绛纱为主。 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 :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 :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文士的服饰风尚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 在服饰方面,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便是当时文士服饰的写照,反映了社会意识和服装形式具有内在的关系。 女子服饰皇后谒庙服 :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 :为妃、嫔、命妇之祭服。 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 :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 :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 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 :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 :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图 1为 杂裾垂髾女服 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 这时期的妇女服饰和男子服饰既相似又较庞杂,大抵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样式以宽博为主,衣衫用对襟为多,领、袖均缘边,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著条纹间色裙,腰用帛带系扎,衣裙之间还有一条围裳,以便束腰。 除此外,还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 图 2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 百姓服饰1 图为穿对襟、窄袖、袒胸衣的男子,北朝加彩陶俑实物。 2 图为戴小冠、穿宽袖襦裙的乐人。 左图中,左为束髻、穿窄袖襦裙的农民。 中为戴小冠、穿窄袖服、缚裤的男子。 右为梳环髻、穿对襟衣的侍女。 1 2发髻 与发饰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是一种 假髻 ,髻上所镶的金翠首饰各有严格的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 高髻上插 步摇 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出现,魏晋后再度流行,成了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 步摇 与 步摇冠 一般为妇女装饰,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借用假髻的,其假髻较为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复杂,时称“ 缓鬓顷髻 ”,后来梳这种发式逐渐减少,少数妇女模仿死于民族习俗,将发挽成单环或双环,高耸发顶,也有梳 丫髻 或 螺髻。 继南北朝风俗,民间妇女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 飞天紒 ”,妇女发顶正中分出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这种髻式先流行于宫中,后普及民间,早在魏晋时期产生。 据记载,魏时的灵蛇髻是当时妇女最喜爱的发髻,还有白缤髻、白花髻、芙蓉髻、涵烟髻;晋时有缬子髻、堕马髻、流苏髻、翠眉惊鹤髻、芙蓉髻;宋时有飞天紒,梁时有回心髻、归真髻、郁髻;陈时有凌云髻、随云髻、叉手髻;北宋时有偏等。 发髻上的饰物有 步摇、花、簪、钗、镊子或插花 的形式,南方妇女以茉莉花插于发髻,有时将花戴在衣襟上。 反缤髻、分髾髻都是魏武帝时期宫中贵族妇女的发饰。 妆面在魏晋时期,女性化妆技巧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 很多方面为唐代的化妆奠定了基础。 整体来看,色彩运用大胆,装扮形态和技巧逐渐成熟,出现许多华丽的妆扮。 女性以瘦弱为美,追求和爱好体态羸弱的病态美。 有“鹅黄之妆”,花钿,“酒晕妆”,“飞霞妆”。 配饰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 玉双螭鸡心佩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东晋早期墓出土 1件长 能是一种颈饰的玉佩。 玲珑透剔,设计新巧。 自从东汉晚期,腰上所束的革带为了佩挂随身实用小器具的方便,在带鞓上再装上銙和环,銙环上再挂几根附有小带钩的小带子,这种小带子叫做,附有蹀躞的腰带称为蹀躞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蹀躞带,头端装有金属带扣,带扣一般镂有动物纹和穿带尾用的穿孔,穿孔上装有可以活动的短扣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