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xx-20xx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细胞每条染色体上 2个 DNA,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D段 表示分裂期的后期,这时单体已经分离成为染色体, 1条染色体含 1个 DNA. 解: A. 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 DNA的复制,故 A正确; B. BC段细胞每条染色体上 2个 DNA,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故 B正确; C. 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被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故 C正确; D.纵坐标中 N=1, 2N=2,说明每条染色体没有复制时含 1个 DNA,复制后含 2个 DNA,则 N为 1,故 D错误. 故选: D.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5. B 【解析】 试题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 ATP和 [H],同时释放氧气, ATP和 [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析题干曲线图, a点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 b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是相等的,是植物的光补偿点, b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且大于呼吸作用, ce段由于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下降.据此分析 解答. 解: A、影响 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 A错误; B、 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B正确; C、 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下降, C错误; 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 ah, D错误. 故选: B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6.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光合作用与活性作用的具体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的考查,回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 A、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来自光反应 过程中水的光解,因此物 O2中的 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 H2O, A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葡萄糖产生于暗反应阶段,其中的 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 CO2, B正确; C、有氧呼吸的产物 H2O是由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H]与氧气结合形成的,因此有氧呼吸的产物 H2O中的 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 O2, C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的,丙酮酸是葡萄糖酵解产生的,因此有氧呼吸的产物 CO2中的 O自原料中的 C6H12O6和水, D错误. 故选: D. 考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7. 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酵母菌甲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 2+12H2O+能量;酵母菌乙发酵时,进行无氧呼吸,其总反应式为 C6H12O6→2 酒精 +2CO2+能量.氧浓度为 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 b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 c和 d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解: A、氧浓度为 a时,产生的酒精量为 0,说明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A正确; B、氧浓度为 c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为 ﹣ =6mol, B正确; C、氧浓度为 b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此时氧浓度 为 0, C正确; D、氧浓度为 d时,有 3mol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有( 15﹣ 6) 247。 6= 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所以有 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D错误. 故选: D.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8. 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 并在细胞内完成分 解. 解: A、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结合是通过膜表面的糖蛋白进行的,可反映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A正确; B、死亡信号发挥作用后,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将有新型蛋白质的合成以及蛋白质的水解, B正确; C、细胞凋亡由细胞自身基因控制,但也受外部因素影响, C错误; D、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底物,故酶 Ⅰ 能切割 DNA分子而酶 Ⅱ 不能,D正确. 故选: C.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9. 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 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 A、乙时期细胞一分为二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错误; B、甲、丙二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 分子数比例都为 1: 2: 2,乙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 DNA=1: 1, B错误; C、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 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D正确. 故选: D.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0. D 【解析】 试题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析题干: ASURA的本质是蛋白质,是将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 解: ① 由题意可知 ASURA是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① 正确; ② 由题意可知 ASURA是蛋白质,是将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而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完成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 正 确; ③ 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 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③ 正确; ④ 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而 ASURA能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可见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的变化与与 ASURA密切相关, ④ 正确. 以上 ① ~ ④ 的叙述均正确. 故选: D.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11. D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途径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散热途径包 括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散热过程也叫做物理性体温调节;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被称为化学性体温调节;炎热环境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A错误; B、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途径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散热途径包括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散热过程也叫做物理性体温调节;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被称为化学性体温调节,B错误; C、炎热环境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 C错误; D、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D正确. 故选: 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2. B 【解析】 试题分析: 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 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解: 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 A错误; B、内化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正确; C、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有影响,但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 D错误. 故选: 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3. 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 、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 ①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① 错误; ② 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 正确; ③ 无机盐属于内化境成分, ③ 正确; ④ 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 ④ 正确; ⑤ 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属于内环境, ⑤ 正确. 故选: 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14. B 【解析】 试题分析:图 Ⅰ 中: A是组织液, B是血浆, C是淋巴. 图 Ⅱ 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 X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Y 是促甲状腺激素, ①② 为促进作用, ③④ 是抑制作用. 解: A、图 Ⅱ 中甲。浙江省20xx-20xx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相关推荐
4分,共 8分) ( 1) 32 732 yx yx ( 2) 643 1332 nm nm 2 化简(第一小题 6分,第二小题 4分,共 10分) ( 1)先化简,再求值: 22 3 2 3 2 3 1x x x x x ,其中 2x. ( 2)已知 4ab , 8ab,求22的值 . 2(本小题
反应生成 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如下 ① 2NO(g) N2(g)+O2(g) △ H= ②你认为该反应能否自发,并说明理由 ( 2) 科学家利用 2NO(g) N2(g)+O2(g)来消除 NO 的污染。 1molNO 在恒温、容积恒定为 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 ,10min 后达到平衡, NO 的物质的量为。 在第 15min时,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迅速增大至 2L 并保持恒容
i n2)s i n( c o s3)( 22 . ( 1)求 ()fx的最小正周期; ( 2)设 [ , ]33x ,求 ()fx的值域和单调递减区间. 17. (本题满分 15 分) 已知正项数列 na 满足1 1a 2,且 nn1 ( 1) 的通项公式数列为等差数列,并求正项求证:nn aa 1 ; ( 2) 令 nS 1 2 na a
,则它的面积是。 16. 比较大小: 5________2 6 ; 17. 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2 5cm,则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是 _______cm2 18. 若 )1(aa a 1 a 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19. 如果 (a- 5)2+ |b- 2|= 0,那么以 a、 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_________。 20. 观察下列各式: 32- 1= 2 4,
= = = = =点燃CO 2 专题 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换 课前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探究整合应用 ④ 多数的化合反应,如 Cl2+ 2 Na = = = = =点燃2 Na Cl , Ca O+ H2O == = Ca ( O H )2 ( 2 )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① 多数的分解反应,如 2 K ClO3= = = = =△2 K Cl + 3O2↑ ② C + CO2=
时 其他动物 普通 还快 ( ) C、几十公里 比 火车 还快 ( ) 二、竹笋 有一天,爸爸掘来不少笋 [ ]。 我一边剥,一边把笋壳一张一张整整齐齐地堆在地上,接着又剥第二支,第三支 ……数一数笋壳,每支笋都在 40 张左右。 这使我回忆起:有一次,我在竹山上仔细( )数了数竹子从底到顶 的节数,几乎每支竹都是 40节左右,只是竹节长短不同罢了。 我请教了爸爸,才知道,原来一张笋壳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