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经济现代化内容摘要:
种经济成分与不同经济势力并存的混合型多元经济的特征,是中国社会缓慢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现象。 2.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控制了中国近代历届反动政府 , 他们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 、 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 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 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对近代中国而言,尽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有相当的数量,铁路也在不断延伸,中国自然经济处于瓦解过程中,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在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中国仍然无法摆脱被侵略、遭奴役的悲惨境地,无法摆脱落后、贫穷的状况,无法争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更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 五 、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第一次是建国初到 1956年后 , 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 , 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 , 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 ,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 ,对恢复国民经济 ,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 , 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 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特别是吸收了 “ 文革 ” 教训 . 并借鉴了外国经验 ,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对外开放。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 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 实行政企分开。 结果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 解放了生产力 , 工业腾飞 , 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是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 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迈向 21世纪。 六 、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原因与认识 1.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发挥。 党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取得的成绩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的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理论根源是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 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 3.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反“左”,主要是防“左”。 七 .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 诸如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 , 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甚至起了原动力 的作用。 ( 1) 19世纪 60年代以前,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装备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 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这一过程也摧垮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进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道,变成了从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 2) 19世纪 70年代后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列强凭借其雄厚的科技优势和 “ 过剩资本 ” , 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列强在中国开矿 、 设厂 、修铁路等 , 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 、 劳动力 , 就地生产 、 销售 , 获取高额利润 ,其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 , 再加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获得侵华特权 ,使中国民族资本。高三历史中国经济现代化
相关推荐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从中国人民的探索看: 阶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探索的主体; 内容,向西方学习从器物 ——制度, “ 维新 ”“ 共和 ” 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戊戌变法 背景 准备 民族危机深; 民资初步发;民资初成;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人物,主张突破 (制度 )。 维新派 变法 (1)办学 万木 ,时务; (2)著书 康考梁议 特点。 (3)上书
面临怎样的危机。 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① :1840年到 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南京条约 》 ; 1856年到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天津条约 》 和 《 北京条约 》 ; 1894年到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 《 马关条约 》 ; 1900年到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
改革 : 社会动荡,经济 停滞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忧国 心志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 感受魅力 《 离骚 》 节选 诗人以新奇的比喻(香草比喻自己)、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描写、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人驰骋想象,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自然现象和景物熔于一炉,铸成了一个幻想的瑰丽世界。 与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不同,风格浪漫,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诵读 《 离骚 》 节选后,你能从中感受到楚辞的哪些魅力。
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 中央监察 御史 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方监察 监郡御史 刺史 州牧 光武帝时改为司空,负责工程制造及监察之职 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 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初步规范化,并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