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内容摘要:
面临怎样的危机。 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① :1840年到 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南京条约 》 ; 1856年到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了 《 天津条约 》 和 《 北京条约 》 ; 1894年到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 《 马关条约 》 ; 1900年到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 《 辛丑条约 》 ① 19世纪中期到辛亥革命前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结果怎么样。 变化: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逐渐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② 到 19世纪 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危机: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 马关条约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接近完成,侵略性增强,展开了瓜分中国的激烈争夺。 ③ 到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 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2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3中国近代史列强最早割占的领土是 1列强最早开辟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开辟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呈现的特点是 3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有 ①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②开展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③清政府开展了“新政” ④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政府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抗击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华目标 近代前期的四次反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落后 B、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C、 清政府没有发动民众抗战 D、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A 材料 1 “甲午孝钦皇及后 ( 慈禧太后 ) 六旬万寿庆典 …… 用银至六七百万两 , …… 铺张扬厉 , 备极一时之盛。 ” 《 藏园群书题记 》 材料 2 清军的枪炮大都采自英 、 德 、 美 、 法等国 , 军舰的炮弹虽然 “ 实储火药 , 然配储不多 , 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 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 摘《 中国近现代史 》 上册 材料 3 “我军无事之秋 , 多尚虚文 , 未尝讲求战事。 在防操练 , 不过故事虚行。 故一旦军兴 , 同无把握。 虽执事所司 , 未谙款窍 , 临敌贻误自多。 ” 《 甲午中日战争 》 下 材料 4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 “ 只八船可用 , 北洋千里 , 全资屏蔽 , 实未敢轻于一掷。 ”。高三历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相关推荐
改革 : 社会动荡,经济 停滞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四、世界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 1)寻金热: 1 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它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 2)早期殖民掠夺
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从中国人民的探索看: 阶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探索的主体; 内容,向西方学习从器物 ——制度, “ 维新 ”“ 共和 ” 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戊戌变法 背景 准备 民族危机深; 民资初步发;民资初成;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人物,主张突破 (制度 )。 维新派 变法 (1)办学 万木 ,时务; (2)著书 康考梁议 特点。 (3)上书
种经济成分与不同经济势力并存的混合型多元经济的特征,是中国社会缓慢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现象。 2.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控制了中国近代历届反动政府 , 他们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 、 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 力图使中国成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 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对近代中国而言,尽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有相当的数量,铁路也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