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每日一题之20xx快乐暑假高二语文人教版内容摘要:

区分论点和论题:论题是作者所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 2.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3.论据的作用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 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应注意区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 “ 孝 ” 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 “ 虞舜 ,性至孝 ”, 感天动地, “ 帝尧闻之 ,遂以天下让焉 ”。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 孝 ” 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 ,使 “ 孝 ” 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 “ 善事父母 ” 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 孝 ” 这 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 “ 孝为仁之本 ”, 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 “ 仁 ” 为中心的道德思想 ,可见 “ 孝 ”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 “ 孝 ”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 “ 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 孝 ”,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 ,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 “ 孝 ” 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 “ 孝 ” 与 “ 顺 ” 的一致。 曾子认为 :“ 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 ”“ 尊亲 ” 不仅指尊敬 ,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 “ 弗辱 ” 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 “ 能养 ” 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 “ 顺 ” ,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 “ 无违 ” ,儒家所提倡的 “ 孝 ”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 孝 ” 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 ,“ 孝 ” 也 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君为天下父 ,行孝道就是行忠道 ,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 :“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