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领到白领-人力资源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里开始。 此外,由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要到明年 3 月份才会考虑招人,你有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 ” 走出 Debra 的办公室,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看着手里那写满记录的纸,我知道我给自己找了块硬骨头。 但转念一想:平平淡淡不是真,年轻时不找些有 挑战性的事做做,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更何况,③连哈佛都进了,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小小暑期工打倒。 万事开头难。 信息产业之大,让我一时间都不知如何下手。 它包括的行业有硬件、软件、互联网、电子商业、通讯、芯片、网络……既然是找工作,就还是以公司为主,通过公司了解技术。 于是,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 7 点起来读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先了解那些高科技公司是谁。 下午上完课,马上到图书馆查有关公司和行业的资料。 到了晚上,先读书到12 点,然后再花一到两个小时读下午找到的资料。 刚开始的时候,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觉得 越看越心虚,更不敢去面试,因为自己没听到过的东西实在太多。 幸好美国信息电子化程度很高,互联网有大量信息,并且大多免费,这样我至少可以先在家“闭门造车”。 苦修生活持续了两个月,虽然还不是很有信心,但时间不等人,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于是,大张旗鼓地开始联系公司。 陆陆续续发了好多信,每封信里还针对各个公司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显示自己的“经验”。 之后的日子,每天开信箱时都盼望着能有面试的邀请信。 不幸的是,不是收到拒绝信,就是根本音信全无。 后来才知道,很多公司根本不发拒绝信,没有消息就是被拒绝了, 微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一两家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但一进去就感觉不对。 自己虽然拼了命地往脸上贴金,并且大表忠心,坐在对面的先生似乎总让我觉得不是很有精神。 结果不说也知道了。 一晃儿,都到 3 月底了,④离放假还有 40天,我还没被任何公司录取。 我终于知道“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厉害了。 关键时候,朋友的支持是最可贵的。 通过他们,在 4 月份,我又和几家公司取得了联系。 其中有两家是惠普和思科公司。 我在电话上和惠普公司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面试后,又和他们的一个副总裁见了一面。 和思科公司的面试则很让人好笑。 因为 招聘经理太忙,他只能在机场候机厅里和我见面。 而且在面试的最后,他告诉我他招人的原因是因为他夏天要离开 3 个月去结婚,所以需要一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 当他问我是否还会考虑这个机会时,我真是哭笑不得,只有先点头再说。 虽然这两个面试感觉还不错,但基于以前的经历,也不敢多指望。 那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退路了,因为绝大多数非高科技的公司都已经结束了暑期工的招聘。 虽然每天下午下课后我还是坚持给硅谷的公司打电话,但我已做好了放假后背起行囊到硅谷找工作的准备。 天地如此之大,我就不信没有可以容我之地。 奇迹发生在最后一刻。 4 月 25 日,经过 4 轮的面试,我终于拿到了惠普公司的录取通知。 3 天之后,我又收到另一封通知书,来自思科公司。 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真让我百感交集。 思科公司,由于其在计算机网络界的领导地位,和英特尔 (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芯片生产商 )、微软并称为全球信息产业的三巨头。 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决定去思科公司。 5 月 11 日,当我结束期末考试,整理完那些产业介绍材料,准备出发去位于加利福尼亚硅谷的思科公司报到时,不由得又回想起这半年来的经历。 打开电脑,⑤我发现自己一共向 30 家公司寄信,有 4 家给我面 试机会,最终有两家公司决定录用我 ,包括我最想去的公司(后来我才听说,我是思科公司招的第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哈佛 MBA)。 虽然和我的美国同学相比,我的求职过程多了些周折,但最终是殊途同归。 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文经作者王烨先生同意转载,略有删改。 ) 诚讯联丰公司许国庆先生点评 ①暑期实习是两年 MBA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实践第一年所学知识的机会,好的暑期经验还能使你在毕业谋职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20xx 年中国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大军: 212 万毕业生一 同涌向就业市场。 临近毕业,全国起码还有 20%— 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必然会导致市场难以顺利消化,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招聘单位像往年一样,不论市场上的毕业生源有多充足,总是有许多空缺无法填满,原因是合格的、理想的毕业生实在不多,实在难找;另一方面,毕业生又苦于市场上职位不够,入职无门。 假如中国的高校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即许多学生在校时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实习及兼职工作经验,无论求职准备、面试过程乃至初始入职,都表现得非常专业,人见人爱,那么上述 的两难程度就会大大减轻。 美国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很流行暑期实习,人均 4 个聘书的哈佛商学院对暑期工作更是如临大敌,从哈佛商学院中国 MBA 同学暑期求职工作的艰难历程,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很时兴暑期实习和兼职,得到这种机会的同学无不在毕业求职时得到了很大益处,但将此作为一种“必修课”的看法还不够深入人心,许多同学还认为暑期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有的甚至还在工资上讨价还价,独生子女的“病原体”干扰了暑期工作的正面意义。 ②不懂就问,是我在美国学到的经验。 不懂就问,并不是在美国才有的专利,但是 在找工作中,这却是最快捷的一条路。 在哈佛商学院,不光毕分办老师是好的资源,同学之间更是可开发的丰富资源。 同学间的交流不光不会带来竞争,反而会增加各得其所的概率。 相比之下,中国的有些高校已树立了良好的切磋求职经验的风气,有些高校正迎头赶上,个别高校则缺乏正确的风气引导。 ③连哈佛都进了,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小小暑期工打倒。 万事开头难。 这里,我一再强调大家需要重视的是,哈商毕业生的聘书个个都来之不易,而为此做准备的暑期工作求职,更是难上加难。 “万事开头难”这是大实话,如果我们国内的同学们也能借鉴一些哈 商同学找工作的方法和精神,得到的不光是工具,更可能是收获和成果。 这里,建议大家再回到文章重温一下细节:“每天早上 7 点起来读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到了晚上,先读书到 12 点,然后再花一到两个小时读下午找到的 (招聘公司 )资料。 ” ④离放假还有 40 天,我还没被任何公司录取。 我终于知道“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厉害了。 是啊,如果找暑期工作都这么不顺,毕业找工作可就更不顺了。 所以,如果说暑期工作的“经验”是毕业求职时的敲门砖,那么“找”暑期工作的经验则是“找”毕业工作的最好模考。 ⑤我发现自己一共向 30家 公司寄信,有 4 家给我面试机会,最终有两家公司决定录用我。 要说王烨同学的战果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居然用另辟蹊径的方式,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拿到了两家大公司的聘书。 他若是采取传统路数参加“专卖店”式的校园批量招聘,恐怕能拿到更多聘书。 我在 1993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连续好几年与后几届的学生建立了友谊,保持着联系,对中国同学暑期工作的聘书数量有个大体的了解。 一般情况每人都能拿到两三个聘书,毕业时则为三四个。 但寄发求职简历的数量则大都在 30— 50 份左右。 对比起来,若是咱们国内同学所寄简历的回报率不高,一是要理解 这种情况完全正常,尤其在目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不要因为简历石沉大海便灰心丧气;二是要大大增加寄发简历的数量,尤其是在求职面临巨大挑战的年代,寄上 50— 100 份都不为过,而且不光要向来校招聘暑期工作的公司投递,更要靠自己躲开障碍,另寻他途。 暑期求职这样,毕业求职更是这样。 解读八大求职受挫现象 每年六七月份是毕分办老师最繁忙,却也最骄傲的时候。 陪着毕业生一同走到了毕业抉择的岔路口,看着同学们踌躇满志地奔赴前程,忙碌了整整一年的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会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一些同学直至走出校园,仍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将这些同学在求职中遭遇的挫折总结出来,以资借鉴,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求职路上走得更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八大求职受挫现象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求职力度不够大,不熟悉应聘理想企业的方式,屡试屡败。 很少参加招聘会,对招聘企业调研不够,在求职信及面 试时,屡屡在“知彼”关口中箭落马。 简历写作没下足功夫,乱箭齐发,结果简历石沉大海。 面试着装不讲究,面试中得不到好印象。 面试技巧不熟悉,话不投机半句多。 简历中无相当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工作经历,往往被认为是不适合工作的书呆子,或是娇生惯养、缺乏工作能力。 求职外企英语却不好,口语不过关,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提高。 抱怨找不到适合学生的求职技巧书籍,守着好书却不认真求解,不按书中的指导做。 (北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李国忠老师 ) 简历 三秒钟即可判断好坏 有人说, 我的工作经历和学历都很过硬,还要在简历撰写上狠下功夫吗。 回答是不仅要,而且必须要。 假如有几个同学与你的资历相似,简历本身的好坏就成了招聘经理排列名次的重要参考因素,因为简历写作本身既体现了你的推销意识、沟通能力,也反映了你的文字以及专业水平。 别忘了为你的个人信息添油加醋 英语水平 要在简历中列出最能反映你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成绩和证书。 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是不够的,这是作为一个合格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水平,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有这样的证书。 所以要有一两个更有说服力的描述,比如获得“校内英语演讲比赛 最佳表现奖”,“能用口语会话”等就很能表现你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 有些同学在简历中提及“第二外语”,除非与招聘职位有关,或者你的水平真的很高,否则建议不写在简历上,因为有故意卖弄之嫌。 而且外国人会多门外语的非常普遍,说不准他会在面试中要求你用第二外语进行一下沟通,你这“二把刀”一下就露馅了。 计算机水平 在描述自己的电脑应用水平时,中国人最爱用“熟悉”这样的字眼。 “熟悉”就等于知道,是一个很弱的字眼,说明你不熟练、不常用。 如果几个软件,有的熟练,有的熟悉,建议只写软件名,而且只写目前最新版的名称 ,一些已经处于淘汰状态的软件就不用写了。 完全没把握、一点儿不熟悉的软件千万不要写。 不要以为面试房间里没有电脑就不会有人考你,招聘经理会口头上考你一两个关键用法测试你是否会用。 如果确实对某些软件用得很多,不妨写上“经常使用”。 Excel 和 PowerPoint 是公司内外交流中最需要掌握的两种软件,但是 Word千万不要写,因为那无异于在向招聘者说“我会写字”,这只会降低你电脑操作水平的得分。 具体。 具体。 再具体。 “爱好与特长”的说服力本身就弱,如果再不具体只能是浪费笔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描述你的爱好 与特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1)写强项。 弱项一定不要写,面试人员说不定对哪个项目感兴趣,有时会跟你聊两句,尤其是接连几个、十几个面试之后,有些招聘人员爱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一旦聊到的是你的弱项,绝大部分人会很尴尬,显出窘态,丧失自信,这对你很不利。 更重要的是,招聘人员会觉得你在撒谎。 (2)强项要写也只写两到三项。 因为极少有人能够达到“十项全能”水平。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很多强项,那么招聘经理会认为你的标准可能稍低了点儿。 当然,确实有人有七八项强项,但一般人不相信个人强项特别多,所以你也没必要写那么多 ,以免给人轻浮的感觉。 (3)不具体的爱好不写,如体育、音乐、阅读。 这些都是非常宽泛的词语,比如你是钢琴九级,而你在简历中只说自己爱好音乐,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你就是爱唱唱卡拉 OK。 不具体的爱好,通常会被大家理解为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好,更糟糕的是,人们会认为你的写作水平很差。 而阅读这样的爱好最好不写,哪个学生不是寒窗苦读才熬到今天。 除非你对于某段历史、某种文学真的很有研究,否则建议不写为妙,要知道中资企业的人事经理大多都是文科出身,业务上不能把你考倒,文学方面鹿死谁手就不得而知了。 (4)列举几个用词 ,如旅行。 如果你喜欢旅游,而且真的去过很多地方,有些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那么你写上爱好旅游非常有利;有些女性写上烹饪,很实事求是,也给人以踏实的感觉,对于像秘书这样的职位,总有好处。 (5)最好能写上一两项体育爱好,否则招聘经理会认为你的体质很差不适合运动,或者你缺乏毅力不愿运动,因为有些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或者加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你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可能就不会聘用你。 不妨写上羽毛球等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运动项目,既没有高抬自己大多数时间都在捡球的水平,又没有让招聘经理失望。 性格怎么描述 求职 比较传统的中资企业时可以适当写一些招聘经理一见面就能认同的性格,但是用词不能自相矛盾,大概只有双重人格的人才同时具有“性格外向”与“沉稳内敛”的特点,这样写在招聘经理眼中无异于说谎。 有凭有据 关于“资格证书”最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将注册会计师笼统地翻译成 CPA,但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注册会计师证书,比如英国的注册会计师叫 ACCA,加拿大的则叫 CGA,有些还互不承认,所以一定要写上国别,写明考取年份。 要不要出国 一般来讲,像美国咨询公司和美国证券公司这样的公司,只有读过 MBA或者有国外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士才可能被长期留用,并有提升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而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能被聘为 3 年期的分析员。 因此在签订合同之前他们希望你已经为 3 年后的去向做出了准备,如果你能在进公司工作前就把必需的出国考试都通过,那么你在工作期间,就不会因为考托、考 G 老往新东方跑了。无领到白领-人力资源综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