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范医疗审核监管流程,提升监控实效。 ,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全面推进总额控制, 2020 年底前在 全县二级以上定 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开展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改革。 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实行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挂钩等办法,不断提升管理绩效。 2020 年结合实际选择不少于 20 个病种进行单病种付费结算试点,并不断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探索 开展按疾病诊断关 6 联性分组( DRGs)付费方式。 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核定年度医保经费实行“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机制转变。 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协商,主动公开年度基金收支预决算、总额控制方案和年终总额控制清算方案,保证协商谈判过程的公开透明,坚决杜绝暗箱操作。 ,查处医保违法违规行为。 构建医保服务诚信体系,加强对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与医师的医保诚信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防范医保欺诈行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 通过群众举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网上监控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加大对医疗机构执行定点协议、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等情况的稽核力度。 通过组织专家评议、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督实效。 建立医疗保险联合反欺诈工作机制,加大对医保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院诊疗行为。 通过实施单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因病施治,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坚决杜绝过度医疗行为,从根本上遏制小病大看、乱检查、滥开药现象。 加强 高风险、高费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 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优化诊疗流程、开展日间手术等方式,缩短平均住院 7 日,降低医药费用。 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医生不当处方公示点评等制度,特别是对大额处方、辅助、营养药物使用的监控。 各公立医院要明确大额处方的标准,每月统计分析大额处方,坚决查处大处方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 , 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 10 名医师和药品进行合理性用药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在院内公示,对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医师按规定予以处理,对不合理使用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同时加大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时机、使用时限、选用药物合理率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考核。 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 , 确定一批无需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不采用静脉输液,具体实施由临床医生视病情而定,确需输液的应附情况说明。 切实提高住院患者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率,控制目录外费用(药品、耗材、诊疗项目)占比,缩小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 实行大包装药品拆零配发,减少药品浪费现象。 鼓励支持使用同类型同疗效国产药品。 严格控制医院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二级医院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控制 在 70%以上,三级医院控制在 75%以上。 积极推行同级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避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